国内原奶过剩,前三季度乳制品进口价格下挫

  • 2023-11-07 08:25:43
  • 李明朝
  • 产业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各类乳制品进口量为223.10万吨,较上年同期(253.64万吨)下降12.04%。与此同时,进口额为96.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106.88亿美元)下降10.12%。

  事实上,2022年中国乳制品进口就已经呈现下降趋势。海关总署发布了2022年12月统计月报,根据月报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乳品进口量减额增。 根据数据,2022年1-12月中国进口各类乳制品327万吨,同比减少17.1%,进口价值92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占整个农产品进口总额的6%。

  2023年,乳制品进口仍持续下滑。对比过去四年前三季度的进口数据来看,2020-2023年前三季度的乳制品进口量分别为240.73万吨、311.86万吨、253.64万吨和223.10万吨,对应的进口额分别为88.06亿美元、105.90亿美元、106.88亿美元和96.06亿美元。2023年前三季度整体进口总量创下四年以来的新低,与进口量最大年份2021年同期相比降低了28.46%。

  中国市场进口量的缩减使全球各主要产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澳大利亚截至2023年7月,过去12个月出口量同比下降30%,即28.1万吨,主要由液态奶产品、脱脂奶粉、干酪和全脂奶粉的出口量下降所致。而截至7月,欧盟过去12个月出口量同比下降了2.9%,即19.3万吨,主要由液态奶产品向中国的出口量下降所致。

  中国市场降低需求也对国际奶业巨头产生影响。如8月4日,全球最大的大宗乳品原料商恒天然宣布,将2023年/2024年产季收奶价由原先的每公斤7.25新西兰元—8.75新西兰元,下调至每公斤6.25新西兰元—7.75新西兰元,整体下调幅度接近13%。恒天然首席执行官Miles Hurrell(郝万里)表示,修正后的奶价范围反映出大中华区对全脂奶粉(大包粉)的进口需求持续减少。

  从2023年9月21日,恒天然公布了2023财年(截至2023年7月31日的过去12个月)的财报显示,2023财年恒天然大中华区实现营收70.72亿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305亿元),同比增长3%;税后利润增加了1100万新西兰元达到2.84亿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12.28亿元)。

  尽管恒天然在大中华区仍持续增长,但分业务来看,2023年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餐饮服务业和消费品业务,二者分别实现营收22.36亿新西兰元、3.76亿新西兰元,同比增加20.54%、2.17%,而原料业务则实现营收44.60亿新西兰元,同比下降4%。

  事实上,中国市场对全球乳业有着重要影响。英国农业与园艺发展委员会(AHDB)高级分析员Behera指出,中国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致于相应地影响了英国农产品的价格。在最近一次的全球乳制品贸易(GDT)拍卖会上,乳制品价格下跌了7.4%,表明可能仍有进一步的疲软和下行的趋势。

  而国内乳制品进口大幅下滑与国内原奶过剩有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牛奶产量3932万吨,同比增长6.8%;2023年前三季度牛奶产量2904万吨,同比增长7.2%,国内的奶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速。另一方面,消费增长滞后于产出增长,生鲜乳的相对供应过剩导致了进口需求下降,从而使大包粉、炼乳和液态奶等乳制品的进口量大幅减少。

  生产过剩也带来了国内原奶价格的下调。而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乳品价格却大幅上涨。受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粮食及饲料价格大幅上涨,推涨主要奶业出口国奶价。2020-2022年,国际乳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全脂奶粉上涨50.6%,黄油上涨67.1%,奶酪上涨52.4%。

  以往,进口大包粉对生鲜乳替代存在明显价格优势。但数据显示,在原奶出现阶段性过剩的2022年,进口大包粉的价格优势便不再明显。根据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网测算,2022年1月,国内原料奶收购价与进口大包粉折原料奶单价之比为1.37,9月降至1.02,基本持平,也就是说通过进口大包粉替代国内奶源在经济上没有任何优势。至12月,该比值回升至1.14,但仍比年初低0.23,国内外奶业竞争力差距仍处于较低水平。除了国内需求下降因素,竞争力差距的缩小也是2022年乳制品进口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到2023年前三季度,大包粉、液态奶进口量分别为65.18万吨、61.84万吨,同比分别降低了24.14%、19.35%。

  此外,独立乳业杂志《荷斯坦》还发现,2021年是中国历史上进口乳品最多的一年,折合原奶超过2200万吨,仅工业奶粉就128万吨,折合原奶超过1000万吨。而消费下降,进口乳品库存消化的时间就会延长。随着“鲜奶”标识制度的严格实施,以及大型乳企对高品质乳品的追求,纯牛奶中基本不再添加“复原乳”,仅有少量酸奶、调制乳添加“复原乳”,这其中的原料还有大型乳企在原料奶“过剩”时生产的奶粉,不全是进口奶粉。

  对于未来中国进口乳制品市场的发展,业内人士看法不一。

  近日进博会期间,恒天然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周德汉再次重申,“恒天然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通过与合作伙伴在重大议题上的通力协作,我们致力于为中国和世界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

  不过,荷斯坦认为中国乳制品进口的增速则有可能放缓,根据目前奶业发展实际情况,中国乳制品进口增速,预计2022-2025年进口年均增长率低于1%,2025-2030年3%以下。

分享:

本文地址://www.styjt.com/chanye/2023-11-07/66241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