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家三代都出了医生

  • 2021-10-04 10:00:00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朱祈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一名主治医师,他的妻子章玮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医生,妈妈吴立萱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医生,爷爷朱士鑫生前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外科医生。

这一家三代都出了医生,还都是党员。不过,平凡人的生活并没有过多豪言壮语,在波澜壮阔的岁月中都化作了静水深流。

爷爷在青海金银滩工作过十年

支援“两弹一星”的后方医疗保障

朱祈的爷爷朱士鑫出生于1924年,祖籍浙江海宁,年轻时考入了一所医学院,解放前加入了浙二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也是在浙二,他认识了朱祈的奶奶周碧华,她是医院的护士,两人结为连理。

1963年,朱士鑫作为浙江省唯一一名医生被选派奔赴大西北,支援“两弹一星”的后方医疗保障,在青海金银滩地区驻扎长达十年。金银滩被称为“原子城”,它所在的一片神秘禁区,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和蘑菇云出现的地方。

朱士鑫生前常常回忆,那时候在金银滩,动手术真的只有“一把刀”,哪有像现在的手术室那样的条件。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凭借着崇高的信念,挺了过来。十年后,朱士鑫因为身体原因调回浙江,继续在浙二普外科工作。

▲从上至下第二排右2为朱士鑫,摄于1950年广济医院(现浙二医院)

朱祈从能记事起,爷爷已经快八十岁了,不太出门了,但他仍旧保持着读书和思考的习惯。上世纪90年代,朱祈在小营巷读小学、初中,放学后就先到附近的爷爷家等爸妈来接。他眼里的爷爷,总是顶着花白的头发,戴着老花眼镜,聚精会神地看书。爷爷会看文学小说,也会看外科业务方面的书籍,有些业务书还是英文的,老人家会边看边查字典,一丝不苟地在书上做好标记。

“祈祈啊,竞争毛结棍的,浙二里面竞争就很激烈,所以人一定要常学常新。”爷爷经常用杭州话对孙子这样讲。

朱祈回忆,爷爷的自我要求很高,对他的学业也很关注,放学后经常检查他在学校学了什么,叫他读英语给他听。这对年幼贪玩的朱祈来说,变成了躲不掉的“负担”。

爷爷是2016年去世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总是喜欢看一部叫《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讲述了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前后的曲折历程,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为主人公。老先生后来走不动路了,就常常一坐一下午,在电视上看这部剧。家里人都知道,他肯定是想起了以前在金银滩的工作经历,一遍遍在心中咀嚼回味往日的时光。

“原子弹上天咯,我们的医学也发展咯。”朱祈记得,爷爷看着看着,发出了幸福的感慨。

妈妈上世纪八十年代

进入省人医心内科

那时得风湿性瓣膜心脏病患者的较多

作为一名医生,爷爷朱士鑫自然是希望下一代能够继承衣钵,治病救人。上世纪70年代末,朱祈的爸爸参加高考,填了两个志愿,一个是物理,一个是医学。没想到朱祈爸爸物理超常发挥,直接被当时的杭大物理系录取了,因此也就阴差阳错地与当医生无缘了,后来成了一名工程师。

虽然自己没当成医生,朱祈爸娶的媳妇是一名医生。

朱祈的妈妈吴立萱出生于1958年,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考生。那时候理工科很火,吴立萱先是填了两个工科的志愿,后来妈妈的医生朋友说,女孩子当医生挺好的,于是她第三个志愿选了医学。高考出分后,吴立萱离工科的分数线差一点,转而被当时报名人数不多的医学专业录取了,由此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吴立萱考进的是当年的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5年学制。1983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八几年的时候,省人民医院这边还是杭州的乡下嘞!”那时医院刚刚建起,只有一个门诊楼。这批“元老”级的年轻医生们一边工作,一边看着一幢幢医院楼盖起来。

▲吴立萱读大学时与室友合影,后排右一为吴立萱

第一年工资每个月45块,第二年55块,说到当年的工资,吴立萱再次感慨时光飞逝。

“我们那会当医生的条件和现在比起来,那是差远了。”吴立萱本来外科手术做得不错,但是以前医生做手术前消毒,需要直接把手浸在酒精里消毒,她因为有严重的酒精过敏,无奈只能选择不用上手术台的心内科。“现在哪里还需要浸在酒精里消毒,有了更科学更先进的消毒方法,我要是在我儿子这一代,说不定能成为很好的外科医生呢!”

现在的心内科,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病人越来越多,而早在吴立萱刚工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冠心病人很少,老百姓得的更多的还是风湿性瓣膜心脏病,这种病跟生活条件差有关。

后来进入九十年代,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好了、动得少了,血管里的“垃圾”开始多了,冠心病病人也越来越多,相反,风湿性心脏病的就少了。

整个心内科学科,也随着居民疾病谱的变化,发生了主流转变,介入手术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吴立萱主要的擅长方向变成了安装心脏起搏器。当然了,那时候老百姓对这些新的医学事物不了解,一听说介入的管子要插到心脏里,第一反应是吓坏了。

吴立萱从医多年,始终保持着学习新事物的热情。她和同事们与时俱进,赶赴美国交流,学习老外的血管造影和心脏射频消融技术。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造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我国才刚刚起步。射频消融倒是国外也才展开。

我从小陪着妈妈在导管室

当医生后

更加感到爷爷和妈妈很了不起

一些医院的老员工至今还记得朱祈,小时候他跟其他职工的子女就在省人民医院长大,住在宿舍,玩在医院。

有一年的5月31日,妈妈下乡去义诊,小朱祈一个人骑自行车玩时不慎摔倒,手骨折了,同院的医生叔叔阿姨赶紧送他到急诊室,经过仔细的处理和包扎,小朱祈变成了“独臂大侠”,过了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朱祈小时候,妈妈吴立萱经常要加班为病人做手术,他就待在导管室旁的小房间,自己默默做功课。每当听到妈妈和其他的医生叔叔阿姨发出“人救活了”的欢呼,似懂非懂的小朱祈也跟着高兴,觉得妈妈这份工作真厉害。

儿子没当成医生,到了朱祈这一代,爷爷朱士鑫经常对孙子旁敲侧击,打心底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爷爷的心愿加上从小生活在医院受到妈妈耳濡目染的影响,2005年,朱祈考入杭师大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又去贵阳医学院读了呼吸科研究生,2013年回到了他最熟悉的浙江省人民医院,成为呼吸内科的一名医生。

朱祈自己学医和当医生后,更加感到自己的爷爷和妈妈有多了不起。

爷爷不用说,是个出色的外科医生,而妈妈选的心内科也不容易,他调侃道,“身为学渣,真心觉得心内科太难了。”母子俩常相互交流,吴立萱觉得儿子这一代学医和当医生比她那时幸福多了,有什么不懂的,网上一搜就行,而她当年都是去图书馆翻找厚厚的资料的。

儿子在学习新的治疗方案、应用新药物上,也比妈妈掌握得快。以前大内科不分家,爷爷那会普外科也都是一家,随着医学的进步,分科越来越细,吴立萱直言,现在朱祈他们治疗时用的抗生素,她已经搞不清楚了。

吴立萱1988年底升为主治医师,1993成为副主任医师,1999就顺利评上主任医师。儿子现在面临的压力比她那会大多了,确实爷爷说的话没错,“现在竞争毛结棍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朱祈现在主要的临床和科研方向是间质性肺炎,有爷爷和妈妈为榜样,他总是以高要求鞭策着自己。

去年年初四自告奋勇支援武汉抗疫

大家都是医生,就应该冲在第一线

朱祈和妻子章玮是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认识的。两个医生在一起,反倒少了些矛盾,彼此理解忙碌的工作性质,并没有怨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朱祈二话没说报名参加了援汉队伍。1月28日,大年初四,他随浙江省第二批援武汉医疗队出发前往武汉。

身边的朋友和亲戚都来问吴立萱和章玮,朱祈去武汉你们会不会担心啊?而一个身为妈妈,一个身为妻子,却都表现得格外淡定,“可能大家都是医生,对很多事情看惯了。”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吴立萱和同事们奔赴灾区,护送伤员到杭治疗;此外抗击非典、禽流感,她都以身做表率,冲在医护的第一线。

朱祈去年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支援,当时隔离病房里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两个人退休前都是医生,同时生病了,医院特意安排他们住在一间两人房。这对老夫妻在病房里一直不离不弃,相互扶持,有一次老太太躺在病床,伸出手,老爷子翻过身,把手伸过去,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老爷子给老奶奶打气。

看到这一幕,可能是朱祈到武汉后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想念妻儿、想念父母。

2020年3月19日,第二批浙江援汉医疗队回杭州,妻子章玮特意抱着儿子去机场迎接朱祈,一岁多的儿子还不知道爸爸干了什么,只记得第一次看到了大飞机。朱祈说,可能以后不一定会跟儿子讲自己的去武汉的经历,或许现在看来刻骨铭心,时间长了就变成一段普通的记忆了吧。

▲朱祈在天佑医院隔离病房外刚换上防护服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张煜锌

通讯员 陈晓华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1-10-04/532004.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