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者必先自救

  • 2021-10-14 14:00:02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读者留言:

Hello,叨叨昕:

我是您的热心粉丝,也是一位曾经找您来作指导的精神卫生领域科普up主和正在服药治疗的重度抑郁障碍患者。

一直以来我都很纠结该不该把科普做下去。一方面,我很高兴看到我的科普能帮助到许多和我处境类似的人;可另一方面,做精神医学科普对我来说是个折磨:每次看到各种文献或者动笔写稿的时候,我总能想起自己以前干过的各种蠢事,想到这些蠢事我就感到作呕,想到自己形单影只的场景,甚至曾经试图自杀的事情,然后写稿的动力就没有了,经常拖到最后预告的时间快到了,只能一边哭着一边写。

这个星期更是雪上加霜――写了两天的自杀预防科普直接被某站审核锁定了。现在的我不光感到沮丧,还对自己十分暴怒。讲真,跟客服申诉无果后,我并不想哭,只想狠狠地扇自己几个耳光,我在某站做完系统预防自杀科普的小目标,现在怕是成了泡影……

也许您会说,我可以放弃呀,我也尝试过,但最后发现自己除了精通精神医学知识以外,简直一无是处……我这十几年的生活,除了学业,就只剩下它了,因为我是这个世界里最多余的存在,我不配像其他人一样获得任何的快乐与幸福。

你说这东西有给我带来好处吗?也有,因为精神疾患方面的科普,我还获得过一个省奖。

然而,做这个课题并没让我感到自豪,而且,因为这个“爱好”,我一直以来背负着“负能量”的骂名和周围人像躲避瘟疫一样的回避。我感不到快乐,反而对现实感到更加绝望,这直接导致我之前两次试图自杀。

我真的受够这样的生活了,每天活得不如蟑螂的生活。

叨叨昕,我这种情况还能救吗?我能做啥来改变我的窘境?

热心粉丝您好!

首先的重中之重,我觉得,你这种情况,可以先暂停一下这个类型(会触动你不良情绪)的科普。因为你会从中受到替代性的创伤。

1、过度共情导致的替代性创伤

毋庸置疑,从事助人工作的人,一定是需要有共情能力的。但是,共情能力太过于强的人,反而是不适合从事某些直接助人的工作的。

鹿sama考过二级咨询师的证,也读了心理学的研究生,她提过想去做心理咨询师帮助别人,但我一直强烈不赞成。倒不是我想要干涉她的职业选择,而是因为我了解她,也了解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心理医生是一个情绪垃圾桶,而她是一个特别容易过度共情的人。我担心她还没帮到别人,自己的情绪先垮掉了。

现在你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的,可能你“过度共情”的程度还更严重。你们会从别人的痛苦经历中获得这种替代性的创伤――等于是把别人受过的伤害,你再受一遍。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咨询师,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这一类科普工作。

助人是高尚的,但是救人前必先自救。就像不会游泳的人看见别人落水,你可以去找救生圈找漂浮物找绳子找竹竿,或者去喊人帮忙,但你不要自己贸然下水,你要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对不?

2、不要放大正常的失败

你说自己“每天活得不如蟑螂”,“周围人像躲避瘟疫一样”躲着你,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里最多余的存在”,说自己“不配像其他人一样获得任何的快乐与幸福”。

这是抑郁症患者经常会产生的一种错误自我认知,你把自己的一些正常范围内的失利,不合理地放大成了灾难性的失败

先不说“像躲避瘟疫一样”是不是只是你的主观猜测,就算真有一部分人不喜欢你做的科普,但你自己也说了,还有很多人因为你的科普得到了帮助――这一点就非常难能可贵了,你的帮助可能救下了很多人的性命呢。

同为一个科普博主,我非常理解你的这种被人误解、被人攻击的处境。但我始终相信:只要还有一个人因为我的科普得到帮助,那我的付出就值得。

你说想到自己干过的蠢事,甚至会感到作呕。我可以告诉你,这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生理反应。大家想到自己干过的傻事,都会有一些应激反应,比如有人会咳嗽,有人会发冷,有人会想吐,有人会脚趾抠地。

对了,鹿sama让我给你看一下她的一双鞋……为了让你相信“不只是你一个人这样”,她决定豁出去形象不要了!每当她突然想起自己干过的蠢事,就会尴尬得(右脚)脚趾抠地,硬是把一只好端端的鞋给抠烂了,而同期的左脚的那只鞋还完好无损。

(你能想象这双鞋才穿了一个夏天吗……)

至于你辛苦写完的科普,却被平台锁定的事情,你也不要把它的负面性给放大了,我相信各类博主对于这种情况都不陌生的。挫折其实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我在科普中、工作中,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挫败。

所以大家都是一样的,不只是你“这么糟糕”干过蠢事,我们都干过。或者说,“糟糕”才是正常人生活中的常态。

3、你对某个具体事情赋予了过强的意义

人要有目标,并且要对目标赋予意义,这个是没错的。但是这个目标,切切不可太过具体。太过具体,就会钻牛角尖,就容易走火入魔。

如果你说,我的目标是挑战自我,这是没问题的,因为挑战自我有太多事情可做了,你可以去学外语,去攀岩,去练腹肌,等等;但如果你说,我的目标就是登顶珠穆朗玛峰,不登上去我这一辈子就没有意义了,这就有问题了。

一则是,很有可能你登不上去,那你就会疯魔

二是,假如你登上去了,你的目标就没有了,你就会陷入虚无

所以我建议,你不要把意义过度放在一件具象的事情上。你说“我这十几年的生活,除了学业,就只剩下它(精神医学科普)了”,很显然,你是把这一件具体的事情当作了救命稻草,然而我们都知道,稻草是抓不得的

4、自我实现可以有很多其他形式

如果暂时松开那棵救命稻草,你的意义应该如何实现呢?

你说,你的生活“除了精通精神医学之外一无是处”。首先,我觉得这个自我评价肯定是严重低估了自己的,但我先不争论这个。

先假设,你只能做一些和精神医学相关的事情,但精神医学相关的事情肯定还有很多,除了“自杀预防”(这类会引起你负面情绪的)相关内容,我想一定还有其他吧,你可以尝试去了解着做来看看。

鹿sama也曾因为觉得自己做不了社会新闻记者而沮丧,总说“我这辈子就只会写字”,但其实转变思路之后,写字的方式还有多种多样呢。她后来不做社会新闻,做地产新闻也一样获了新闻奖;她不做咨询师,现在做心理学科普,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

我有个朋友,做了一个公众号叫“神经现实”,他们的科普很多都是和脑啊,神经科学啊,精神病学相关的东西,当然里面有一些沉重的话题,但也并不都是和“负面”信息有关的内容,有很多内容也都很有趣,很好玩的。

我觉得,你也许也可以试试看这类“好玩”的东西,避开那些触及你自身“雷区”的点。你仍然可以做和精神医学相关的,但要去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治愈、开心的科普。你会发现,这些“好玩”的内容,一样能帮助自己,帮助他人

当然,和“预防自杀”相关的科普,或者说和一些沉重话题相关的科普,是需要有人关注的。但这个人不一定非得是你。我还是认为,你要先让自己好起来,保全了自己,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你现在该做的,是先治好你的抑郁,去看医生,遵医嘱吃药,切莫擅自停药(这一点很重要,不要觉得自己好一点了,就不经过医生同意随便停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了先,以及改变“自己一无是处”这一类的错误认知

还有,虽然从你的描述中我无法得知造成你这些错误认知的来源是什么,但不管这个负面的应激源是什么,能远离,尽量远离。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1-10-14/53407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