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三早”是听损儿童康复关键 配助听器非一劳永逸

  • 2021-10-21 21:59:57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听障儿童佩戴助听器后并非一劳永逸。 陈静 摄

中新网上海10月21日电 (记者 陈静)为听障患者尽可能还原声音,并提升其语言分辨能力是耳科专家和业界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听力障碍严重地影响罹患儿童的学习能力,与对应年龄段的听力正常儿童相比,其口语理解力、语法能力、交流能力都显著落后,由此产生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未来的学业、就业都存在极大的问题。”中国康复医学会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科普工作组副组长田宏斌博士21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人类听觉系统复杂而精妙,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一些谜底被逐渐揭开了面纱。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听觉通路的完整性和出生后大量言语信号刺激是次级听觉中枢持续发育的关键,且具有严格的时间顺序性。当在发育时间内没有得到足够的声音刺激,次级听觉中枢就不再发育,人将不具有解析口语和其他声音意义的能力。

这意味着,罹患听力障碍的新生儿或幼儿,由于不同程度缺失了对有声世界中种种声音的接受能力、编码能力,无法向高级听觉中枢输送正常的声音信号,或输送量与正常儿童相比相差甚远,无法产生有实际意义的神经突触联系,神经网络联系。田宏斌形象地表示,本该是枝繁叶茂的次级听觉中枢就如同一片戈壁,寸草不生。世界对他们而言是无声的。

田宏斌介绍,由于听觉通路神经发育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三早”原则是听损儿童康复的关键。“早发现”是针对新生儿开展的听力筛查;“早干预”是针对明确诊断的听力障碍,尽早开展助听器等技术的应用,最大程度利用听觉发育的高速阶段、黄金阶段刺激听觉中枢的神经细胞、突触及神经网络的连接;“早康复”是及早开始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事实上,虽然听障儿童“三早”原则清晰易懂,但是落地却有相当巨大的挑战。田宏斌直言,作为干预工具的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原理不同。助听器是把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压缩成可被残余听觉处理的信息后传递到听觉中枢;人工耳蜗植入则是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刺激毛细胞之上的螺旋神经节,再传递到听觉中枢,两种方式均有较大程度的声音失真现象存在。因此,听障儿童言语习得,较正常听力者有较大差距,这需要专业的听力康复、言语康复工作者、患儿家属、患儿本人都付出巨大的脑力体力耐心才可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索诺瓦集团中国区培训总监、高级听力学家杨欣怡博士告诉记者,对于很多重度或极重度听损人士来说,高频的声音,比如门铃声或鸟叫声等往往难以获取。在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期,高频声音的可听度对儿童言语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轻松聆听清晰发音。

杨欣怡介绍,培养儿童语言发展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与其他人交流对话。这些交流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场景中,无论是在餐桌上,还是在阅读时一起看书,或者是在户外聊天。这位专业人士强调:“针对听损儿童,我们需要利用每一个机会来构建丰富的语言环境,通过语言和对话与孩子们进行互动、交谈和联系。”

“自然的声音可以带给人们抚慰与愉悦。如今,不断发展的助听器用创新的适应性频率压缩技术,增加自适应移频区,既可以提供高保真的中低频音质,又可以听到更多高频的声音,从而真正做到高音听的清,低音不失真。”杨欣怡介绍,大功率双受话器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大功率输出,还可以有效减少啸叫。

数字时代,孩子们的生活和教育中都离不开电子设备。记者了解到,助听器配对多台蓝牙设备,以满足在线学习,多媒体聆听等各种场景的使用需求已经成为现实。

采访中,杨欣怡强调,听障儿童佩戴助听器后并非一劳永逸,需要不断随访和调试,避免因助听器声音不合适对残存听力造成二次伤害。(完)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1-10-21/53542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