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成果我们可以借鉴什么

  • 2021-11-02 18:00:13 健康一线
  • 陈更
  • 健康

作者:廖义桃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将协同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产业,共建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成渝经济圈医药健康产业将迎来协同发展的黄金时期,开启高质量发展新航程。本文,笔者主要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出发,重点剖析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总结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经验,以期为成渝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集群生物医药产业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01 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

1.政策红利释放,优化产业质量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于2019年出台《关于促进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促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到2030年,建成世界级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将成都打造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面向“一带一路”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国际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

重庆市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全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纳入支柱产业重点打造,并于2020年4月出台《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努力将重庆打造成国家医学名城、西部医疗高地、国家重要医药基地和国际知名康养胜地。

2.产业发展快速,呈现集聚态势

目前,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并呈现出区域集聚态势。其中,成都市提出打造世界级、万亿级现代化医药健康产业体系,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健康、医药商贸等重点领域。重点打造成都未来医学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天府中药城、华西医美健康城等产业功能区构成的产业空间体系。重庆市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聚焦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健康制品等细分领域的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以两江新区、高新区、巴南重庆国际生物城、涪陵现代中药产业园、荣昌医(兽)药产业园等五个集聚区为主的产业空间格局。

成渝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成果我们可以借鉴什么

图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定位

来源: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火石创造整理

3.创新成果集聚,频现重磅产品

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库,在医药健康专利领域,截至2021年9月底,成都、重庆两地医药健康企业、机构累计授权的生物医药产业相关发明专利分别为21542、20647件。在药品领域,截至2021年9月底,成都、重庆两地拥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新药(1、2类)数量分别为430、180件,国产药品获批数量分别为4165、3659件。在医疗器械领域,截至2021年9底,成都、重庆两地上市二、三类医疗器械数量分别为1564、1572件。

4.创新要素汇聚,激活创新源头

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库,在企业主体方面,截至2021年9月底,成都、重庆分别集聚医药健康领域企业62699、53040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27、20家,形成了较强的创新主体支撑能力。在科研院所方面,截至2021年9月底,成都、重庆分别拥有医健高校44、29所,以及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家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在医疗机构方面,成都、重庆两地拥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华西口腔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市中医药、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一批优质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以及众多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

02 成渝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实践与经验

1.国家政策统筹推进区域生物医药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助推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发展。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促进全国区域协调。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以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双向开放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形成城市间资源优势互补、功能合理分工。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将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产业,共建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创新“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建园方式,推动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政策叠加、服务体系共建。

2.特色切入,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一体化发展

强化中医药特色产业协同合作。2020年5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与重庆市中医管理局签署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提出川渝两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将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共建川渝地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川渝结合部中医医疗集群、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川渝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共建川渝中医药产业经济体、推进中医药文化融合发展、加强中医药对外合作、加强中医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

3.跨区域先行合作示范,推进全方位、多领域深度合作

一是共建高能级合作载体,推进跨区域全方位、多领域深度合作。例如,2020年5月,成都、宜宾两市签署《成都市人民政府 宜宾市人民政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市合作协议》,分别以两市新区、经开区、高新区、综保区、产教融合示范区为重点,全面推动成都、宜宾重大功能平台跨区域统筹联动,共同构建高能级的合作载体,重点开展共建装备制造产业园、共建长江上游成宜国际物流园、共建医药产业配套园、共促教育协同发展、共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共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六大方面的合作。

二是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产品+市场”产业互动模式,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深度合作。例如,2017年,成都与内江签署推进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在内江设立省内首个“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基地,联合开行成都-内江-东盟海铁联运班列,带动内江商品“走出去”。2020年5月,成都天府新区与内江市、成都高新区与内江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打造跨区域高质量发展合作样板示范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走廊桥头堡,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合作示范区建设,构建“研发在成都,转化生产基地在内江”产业互动模式,共同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4.构建协同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共同构建跨区域的产业生态圈。2019年8月,成德两市共同印发《成徳工业同城化发展规划(2019-2022年)》,提出以共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为抓手,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共建、产业共生、合作共贏的工业同城化发展新格局,共同构建跨区域的产业生态圈。2020年5月,绵阳市和重庆北碚区科技局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共同推进科技协同创新攻关、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共同推进创新创业环境等内容,重点围绕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开展共建共享合作,两地科技创新政策互认互通,共同申报国、省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5.产学研医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产学研医协同,构建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例如,2020年8月,第二期重庆市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双月论坛期间,川渝两地高校、企业、医疗机构等签署多项生物医药合作协议,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包括共建川渝肿瘤协同创新中心(重庆)研究院,加强项目合作及成果转化、共同举办行业及学术高端论坛、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构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工业制造的全链条、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重庆国际生物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建成渝药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针对原料药、药物中间体及高端新型制剂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川渝药食真菌资源开发中心、重庆市生物医药“两学一产”联合体授牌成立,致力于打通学会、高校和企业的沟通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6.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

科技资源流动方面,2020年4月,重庆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厅签订《进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科技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合作协议》《科技专家库开放共享合作协议》等,双方将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局面;通过打造“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重庆基地和成都基地为主的“一平台,两基地”格局;实现两地3万余名科技专家库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打通技术需求与专家服务的对接通道;推动两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职业技术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

人才资源流动方面,2020年4月,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签署《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川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合作协议》,两地共同优化人力资源市场要素配置、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协同、深化农民工服务保障协作、推进社会保险服务协同、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协作、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协同、推进人社重大公共政策及保障措施协同等7个合作。

市场监管一体化方面,2020年5月,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与重庆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签订《深化成渝高新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助推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框架协议》,构建跨区域市场准入服务系统和“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实现证照异地互办互发。

公共事务服务一体化方面,2020年6月,成都高新区与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重庆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社会事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成渝两地教育融合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民政、文旅、人才流动、就业创业、医保社保、智能建设等方面合作共享,建立合作互动机制,构建社会事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方面,2020年10月,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发起,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成渝地区建有外语学科的高校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的23所代表高校共同组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消除学科壁垒,推动外语资源共建共享。

创新金融流动方面,2020年10月,重庆高新区、璧山区、渝富控股、地产集团、四川发展等共同出资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总规模达300亿元,致力于投资于川渝两地以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优质企业双城良性流动,助推川渝两地实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03 成渝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议

总的来说,成渝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城市主要从政策引导、特色产业领域合作、跨区域先行合作示范、产学研医一体化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积极推动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面向未来,笔者认为成渝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还需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向:

一是立足成渝经济圈地理区位、江海陆空交通及各地产业资源禀赋优势,“借力”全球产业链重塑契机,加快国际化布局,加大本地及全球优质创新资源的整合,打造成渝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在全面对接国际市场中,提升产业协同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发挥成渝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回旋效应,以创新生态化为着力点,构建创新链、产业链、空间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生物经济生态圈,营造同频共振的产业创新发展氛围,联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共同构筑中国大健康产业创新生态的“基本盘”。

三是结合成渝经济圈相对东部地区的制造空间和成本优势,以及相对西部地区的医疗、教育和科研资源优势,科学合理谋划各地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精准定位、精准引育,并加快生物医药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衍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产业项目,提升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附加值和高精尖细分领域吸附能力。

四是应对成渝双核独大、次级城市发展不均等现状,强化改革协同化,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发展能级、发展领域、发展模式的生物医药产业城市及园区形成协同效应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先行先试制度安排等,打造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四极”。

五是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建设成渝经济圈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聚焦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的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建成渝经济圈医药产业园区协同发展联盟,建立起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信息沟通、凝聚强大合力,谋划国家及省市产业发展重大项目,营造优良的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环境。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11-02/55288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