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识丁,从未上过医学院,她却成为“最了不起的医生”

  • 2021-11-08 20:00:10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她入选2018年“全球最具鼓舞力和影响力的Top 100女性”榜单,列第32位

撰文 | 燕小六

有一种疾病被英国《每日邮报》形容为“20世纪的麻风病”,在相对富裕国家已经消失1个多世纪。

该病患者仅限女性。她们的阴道被撕裂,坐下时漏气,站起后大小便失禁,甚至因此失去生育能力。

它叫产科瘘,又名生殖道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有200多万妇女患该病而不治。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其患者群以每年新增5万至10万人的速度增长。

哈姆林瘘病医院是埃塞俄比亚修补产科瘘数量最多的医院。建成至今,完成相关手术3万余例。

“欧美外科教授们去那间医院学习瘘管修复技术,他们的老师往往是玛米图・加什(Mamitu Gashe)。”曾获普利策奖的《纽约时报》前记者纪思道撰文称,“我见过最了不起的医生,不是哈佛医学院毕业的。事实上,她目不识丁,从未上过医学院或任何学校。她就是埃塞俄比亚女性玛米图・加什,一名产科瘘患者。”

玛米图・加什资料图。/Catherine Hamlin Fistula Foundation

过早生产,毁了一生

1960年,玛米图14岁。根据当地风俗,她嫁人了。两年后,她在分娩第一个孩子时遭遇难产。

剧痛持续了4天。一场极为勉强的生产后,玛米图诞下一名浑身青紫的死婴。

因为难产,她的身体遭受破坏性损伤:无法控制地漏出尿液和粪便;下身疼得厉害,只能蜷着身子、躺平。

老妇人们劝她学会接受,很多人产后都这样。

“联合国新闻”报道,分娩过程中,如果产妇出现长时间难产、梗阻,来自婴儿头部的压力会导致盆腔软组织和神经因缺血而受损,致使产道与膀胱间、或产道与直肠间出现瘘孔,出现尿液或粪便持续且无法控制地泄漏。

未成年女性过早怀孕,遭受过割礼的非洲和亚洲部分国家女性,分娩时易出现产科瘘。

产科瘘患者资料图。/Health Times

基础医疗设施落后、缺乏,让这些女性雪上加霜。

“没有干净的水,根本不可能洗澡、保持个人卫生。家人嫌她们臭、不愿住在一起。大多数人只能搬到山洞里,或在城市街头流浪、乞讨。”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产科瘘可能是女性所要面对的最具破坏性和最有辱人格的疾病。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做过一项产科瘘研究。最年轻的受访者才15岁。8岁时,她嫁给自己的亲叔叔。出现瘘后,她花了8个月,靠卖自制的糖花生、筹集车费,去大城市寻求治疗。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很多产妇都没有就医、接受治疗,就被丈夫赶出家门。因为,当地女性的尊严和地位完全取决于她能生几个男孩。但发生产科瘘后,很多人再也不能生育。

“在部分国家,产科瘘患者被视为‘女巫’。因为和人类结合,她们‘暴露’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这是一种比死亡更糟糕的疾病。”

图片来源于Sarah Elliott for MSF

10次手术修补后,她仍是“破碎”的

不幸中之万幸,丈夫没有嫌弃玛米图,而是主动送她去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当地有一家政府运营的慈海公主医院。

就在玛米图生产的前两年,这家医院邀请到澳大利亚妇产科医生凯瑟琳・哈姆林(Catherine Hamlin)及其丈夫雷吉纳德・哈姆林(Reginald Hamlin),来院开展助产士培训。

在与当地医护、产妇沟通后,凯瑟琳发现埃塞俄比亚的产科瘘发生率相当高。“我在澳大利亚工作多年,从没见过这种病。但这里竟有这么多患者。”

夫妻俩决定,在培训助产士外,利用政府补贴,为患者免费进行产科瘘修补手术。

1959年抵达埃塞俄比亚后,凯瑟琳・哈姆林及丈夫雷吉纳德・哈姆林和当地医护合影。/Daily Mail

玛米图是凯瑟琳的患者之一。回忆前者的病情,凯瑟琳用了“极端”二字。

玛米图前后接受10次修复手术,但下身的破碎、外溢等问题仍然存在。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凯瑟琳・哈姆林夫妇早前的瘘修补经验不足,手术和护理是在摸索中完善。

“没有并发症的瘘病患者可以接受简单手术,包括修补膀胱或直肠瘘孔。这能治愈高达90%的产科瘘者。有些患者的创伤过大,器官组织质量欠佳。精细的手术修复后,恰当、良好的护理必不可少,这能大大改善其生活质量。但仍有一部分人会终身尿失禁、无法生育。”“联合国新闻”如是说。

术后,丈夫想接玛米图回家、过日子。

“他是为数不多、在术后恳求我回去的人。但我的未来在医院。我想帮助医生,照顾和我一样遭受产科瘘折磨的人们。”玛米图告诉丈夫,两人以后就是“兄弟”了。“继续你的生活,找一个新妻子、组建一个新家庭。”

年轻的玛米图(右)和雷吉纳德・哈姆林合影资料图。/Daily Mail

从“文盲”,到手术金刀奖得主

最初,玛米图在医院主要从事保洁工作,扫地拖地、整理床铺。闲暇时,她会坐在病床边,陪伴、安慰那些孤身就医的女性。

“外国医生能补瘘”的消息迅速传开。越来越多的女性涌入慈海公主医院。但碍于资金和床位,能得到及时治疗的只是小部分人。

埃塞俄比亚需要更多无偿救助瘘病患者的医疗机构。秉着这一想法,1975年,由凯瑟琳・哈姆林夫妇筹款、设计的哈姆林瘘病医院破土动工。夫妻俩还成立“凯瑟琳・哈姆林瘘病基金会”,为医院募求资金支持。

医院建成后,玛米图成为第一批正式员工。

2014年1月,哈姆林瘘病医院的医护、昔日的患者们,为凯瑟琳・哈姆林(灰裙白发居中者)庆祝90岁生日。/The New York Times

“她是一块宝石,天赋异禀。虽然没上过学,不识字也不会写,但很多事情只要看两眼,就能记住。”凯瑟琳和丈夫曾如此形容玛米图。

由于人手紧张,开业没多久,凯瑟琳允许玛米图进手术室帮忙,递器械、吸血、剪线。

后来,凯瑟琳手把手教会玛米图切口、缝合。几年后,玛米图开始独立上台,进行瘘管修复。“她视力非常好,不用放大镜都能看到极小的撕裂。”

像玛米图一样,大字不识一个、非医学背景出身、没有医疗执业资格的员工,在哈姆林瘘病医院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们的特色,把一些患者变成同事。”凯瑟琳说,自己经常看到康复者在迎接新病人时,眼里噙着泪水。

“在这里,女性帮助女性。”英国作家苏・威廉姆斯(Sue Williams)根据玛米图和凯瑟琳的故事,撰写畅销书《治愈生命》。

随着“补瘘”技术不断完善,玛米图也开始培训新人,培养出几代产科瘘“专科医生”。这些医生将“让康复者去帮助患者”的传承模式,传播到诸多低收入国家。

2012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产科和人类学教授刘易斯・沃尔(Levis Wall)在尼日利亚丹贾开办瘘病诊疗中心,设42张床位,每月约完成50例产科瘘修复术。

“非洲教育水平严重不足,我们很难雇佣到有经验的从业者。中心运营全靠捐款,无法聘请欧美医生,他们也不是干这份工作的理想人选,因为其从没见过产科瘘,临床经验为零。”刘易斯・沃尔说,雇佣接受过瘘管修复和护理的患者,或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当地人――不论其有无医学背景,是诊疗中心的最佳选择。

玛米图(后排中间戴白帽、白口罩者)在观察手术。/Daily Mail

新冠疫情后,产科瘘患者数或激增

2014年年初,在凯瑟琳・哈姆林的90岁生日之际,埃塞俄比亚提名其角逐诺贝尔和平奖。独生子理查德(Richard)告诉《纽约时报》:“我妈妈有一个儿子和至少35000个女儿。”

有一个“女儿”就是玛米图。上世纪90年代后,玛米图承担了凯瑟琳的全部照护。

“凯瑟琳是照亮玛米图的太阳,温暖着一个瘘病患者孤独、脆弱的灵魂。而玛米图化身为月亮,将成千上万的人从黑暗中拯救出来。”埃塞俄比亚哈姆林瘘病医院首席执行官特斯法耶・马莫(Tesfaye Mamo)说。

1989年,玛米图的医疗技术获得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院(RCS)认可。RCS授予其外科手术“金刀奖”。原RCS主席褒奖有加,称她是“非医学专业从业者的先驱;在未接受学院培训的前提下,她正在改变非洲医学的面貌”。

进入新世纪后,玛米图跟随慈善组织,到访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印度等多国,开展一系列手术培训。“全球正在从事产科瘘修复的医生们,几乎都是玛米图的徒子徒孙。”“凯瑟琳・哈姆林瘘病基金会”资料显示。

2018年,BBC评选“全球最具鼓舞力和影响力的Top 100女性”。玛米图・加什入选该榜单,位列第32名。

今年,玛米图75岁。她仍然住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哈姆林瘘病医院内,每天会去慰问患者,时不时上台、观摩手术。

玛米图和凯瑟琳・哈姆林(Catherine Hamlin,右)合影资料图。/Daily Mail

对哈姆林瘘病医院及非洲等同类医疗机构而言,在未来几年,产科瘘修复手术或迎来一场“硬仗”。

根据联合国大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年要达到根除产科瘘的目标。这在每年5月23日的“根除产科瘘国际日”,也被不断提及。

但“联合国新闻”显示,受新冠肺炎大流行影响,预计到2030年,全球童婚人数可能增加1300万。尤其是在疫情大流行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更多家庭会让女儿早早出嫁,以减轻抚养成本。

“新冠大流行恢复期,我们需要采取新的策略,以解决可能出现的病例积压问题。”“联合国新闻”表示,推迟第一次妊娠的年龄,及时获得孕产妇保健服务,仍是预防产科瘘的重要手段。

资料来源:

1.Mamitu: One of BBC’s 100 Women in 2018. BBC

2.根除产科瘘国际日:联合国呼吁在一代人的时间之内消除瘘管病. 联合国新闻

3.关于产科瘘的10个事实. 世界卫生组织

4.At 90, This Doctor Is Still Calling. The New York Times

5.Meet the top surgeon who can't read or write: How an illiterate girl from the mountains of Ethiopia became the 'future of African medicine' - as the heartwarming reason she's returning to the operating theatre at 73 is revealed. Daily Mail

6.Mamitu Gashe’s Incredible Story. Catherine Hamlin Fistula Foundation

7.Mamitu Gashe. WikiPedia

8.A fate worse than death for scores of African women. CNN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制版:薛娇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11-08/554241.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