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做了CT,会不会致癌?有什么后遗症吗?
- 2022-01-05 12:00:07 腾讯健康
- 健康
如果不小心躺在工作的CT机上睡了一觉会不会被辐射致死?有人说你不是开玩笑吧,怎么会有人在CT机上睡觉呢?
大家好,我是drx,今天就来说说医学治疗和检查的辐射。
其实真的有人可能在充满辐射的机器上睡觉,这就是我们说的肿瘤放疗。他们单位是Gy格瑞和Sv西弗,他们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1Sv与1Gy辐射量基本类似,我们就姑且等同来看,辐射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伤害!
在剂量低于1Gy时,少数人可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下降等轻微体育bd ;
照射剂量超过1Gy时可引起急性放射病或局部急性损伤;
剂量在1-10Gy时,出现以造血系统损伤为主;
恶性肿瘤根治性放疗常用剂量一般大于等于60Gy,常规放疗单次放疗剂量为2Gy。
剂量在10-50Gy时,出现以消化道为主体育bd ,若不经治疗,在两周内100%死亡;
50Gy以上出现脑损伤为主体育bd ,可在2天死亡。
急性损伤多见于核辐射事故。
大脑综合征患者在数小时至数日内死亡,胃肠道综合征的病人通常在3~10日内死亡。造血系统综合征时,可在8~50日内发生死亡,其中 2~4周内因出现感染而死亡,3~6周内因大量出血而死亡。
还好,肿瘤的放疗是精确放射,其他地方保护好,只把放射源定在肿瘤部位。不过,这依然是杀敌1000,自损800的治疗手段。
除此之外,更多遇到的问题是!
一遇到孩子生病、受伤了需要做CT,家长的心里就有些犯嘀咕。CT这么大的辐射,孩子这么小,会不会对孩子的身体有什么不良影响?
CT的辐射有多大?
对一般人来说每年的正常因环境辐射摄取量是1~2mSv。这个辐射量就是针对在大气环节中生存的我们.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委员会指出:每人每年可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为2.4。
X线辐射剂量:0.1-0.2mSv,相当于1个月中的自然界辐射。
CT辐射剂量:2-15mSv;头颅 2mSv,大约相当于1年自然界中的辐射;胸部 7-8mSv,相当于2-3年;腹部8-10mSv,相当于4-5年。
血管造影辐射剂量:15mSv,相当于10年自然界中接触的辐射。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积累的大气辐射量,也会让我们更容易发生癌症等疾病。
磁共振和B超没有辐射!
特别是磁共振,今天要给他正名一下。磁共振的原理是氢原子的原子核在磁场环境下产生的共振,这里的核是原子核,细胞核的核。而不是核电站,核武器的核。
因为“核”这个字天生让人恐惧,所以现在标准的称呼是没有核磁共振,而是磁共振。
接触放射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mSv,还需要定期检查身体,就是这个小孩子记录辐射量,如果超过了需要立即停止工作。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算,一年做头颅CT的次数最好被控制在2次以内。
做CT辐射导致癌症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这是一个医学界也广泛讨论的问题,2009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我是我曾经学习生活了一年的全美top3医学院,发表了一篇关于CT辐射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论文。
首先就是这个研究仅仅局限性是很大的,因为没办法用标准化的方法,让所有人做一次CT,然后再看肿瘤的发病率。大家做CT都是因为有病了才做的,有的做的少,有的反复做,CT种类也不完全相同,每种研究类型的最高和最低剂量之间的平均差异为13倍。
所以这个结果大家只能姑且看看,在40岁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T检查的女性中,270人中有1人会因该CT而患上癌症,男性中为600人中有1人。常规头部CT检查的女性中8100人中有1人患癌症,男性中为11,080人中有1人。对于20岁的人来说,风险大约是2倍,而对于60岁的人来说,风险大约低50%。
我给大家稍微平均一下,大约在几率在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这和车祸的的发生率,也就是被车撞到的概率基本持平。
2011 年美国医师协会的声明中指出,这样的常规影像学检查的辐射量由于剂量太低无法评估。
此后关于CT辐射的讨论慢慢变少了,也淡出了学界的视野。
如果你真的非常担心辐射的话。孩子做CT的时候,可以在其他部位进行防护。比如盖上防护毯、穿上防护衣。特别是头部,颈部,生殖器对于辐射比较敏感的部位要记住遮盖。陪同的家人,也可以穿上防护服。
最后,如果已经给孩子做了CT也不要后悔自责。中国人普遍都高估了CT的辐射。曾经碰到一个家长,看了网上CT辐射致癌的介绍悔恨不已。每次孩子出现一点小问题,都归咎于之前的一次CT检查。搞得神经过敏,抗拒就医,孩子的精神和情绪也倍受影响。
Dr.X说:最后要告诉大家,辐射对人体是帮助还是损害,是需要权衡利弊的。
比如为了发现早期肺癌,临床指南上辐射更小的胸片检查已经改为了辐射更高的CT。增加了辐射,同时也增加了发现肿瘤的可能性,因为胸片能看到的肿瘤已经非常巨大了。这是无数生命的经验做出的改变。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2-01-05/56470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这种不致命的“绝症”,却让一亿中国人想“砍掉”自己的鼻子2022-01-05 12:00:07
- 提醒:糖尿病患者要慎重染发,否则易带来2个危害,让你悔不当初2022-01-05 12:00:07
- 【慢病防控】身体活动若积极,患癌风险会降低!2022-01-05 12:00:07
- 冰冷的病房,她伸出青一块紫一块的手,医生告诉她:这是一种病!2022-01-05 12:00:07
- “淀粉人”迎新希望!广州首开罕见病创新药氯苯唑酸医保处方2022-01-05 12:00:07
- 什么是阴痛?
2021-10-26
- 美立方国内外专家齐聚 颌面专家团再升级
2021-08-23
- 《热点聚焦》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有了新要求
2021-09-15 20:00:10
- 浙大一院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及工作安排
2021-09-12 14:00:03
- 什么是阴结?
2021-10-26 10:33:42
- 名医风采 美立方颌面国际专家团,轮廓改造天团
2021-08-23 11:48:32
- 12333异地就医备案 您关心的都在这里
2021-09-07 10: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