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破局疫情下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 葛均波设想“超级急救车”

  • 2022-04-28 20:00:03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疫情之下,急救系统不堪重负,可能耽误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时间。为此,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建议,为急性心梗等需要急救的患者开辟一条全新的生命通道,在转运的过程中就能开展相应的手术治疗。

葛均波还向第一财经记者独家透露了自己长期以来的一个设想,希望通过“超级急救车”来挽救更多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命。

急救系统超负荷

截至4月27日,上海本轮疫情已经累计死亡285例,死亡患者大部分死于原发基础疾病,其中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危症和急症占了相当高的比例。

此外,在4月26日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也公布了一位33岁男性患者的死因,为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心源性猝死。

对于这些现象,葛均波呼吁,应协同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技术的力量,为更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症患者争取求生的时间。

在疫情期间,急救系统超负荷运转不畅成为最大的挑战,直接表现在医院的急诊处于超负荷状态,120急救系统无法满足超负荷急救需求, 导致急诊患者就诊等待时间延长。

葛均波认为,由于急救系统超负荷,导致现在一些患者的转诊等待时间较长,一些急需抢救的高危患者因治疗延迟而危及生命。

此外,尽管大部分三甲医院在疫情期间已根据防控要求,采取对无核酸检测报告患者设置独立救治通道,提高防护级别等措施,但仍存在院内感染风险,且院内感染会导致进一步扩大封控范围和场所消杀,造成人员和设施减员,而医院在短期内要配备和扩大相应的独立急救单元和设施等,仍有不小难度。

针对上述情况,葛均波提出,能否探索一种与急救系统联网的移动急救手术室,并与5G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打通信息流,通过这种类似于“移动方舱”的“超级急救车”,建立起一套支持急诊患者的移动救治解决方案。

葛均波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近几年来,在上海市卫健委和申康中心的支持下,上海各家三级医院均已建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患者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极大提高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能力。上海市急救中心也已与各家“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协同,借助互联网+5G数字技术,通过统一调度、 快速转运、远程传输、信息共享,在各家医院设立接收终端,搭建急救信息一体化云平台。

“超级急救车”项目

基于上述急救系统平台的基础,针对疫情下胸痛、卒中等急危重症患者所需,西门子医疗本月推出了一种符合葛均波所设想的“超级急救车”方案。这款被命名为“远征”的5G移动急危重症介入救治单元,可实现与其他医疗机构设施的无缝衔接,车内配备血管造影系统(DSA)、紫外线消毒系统以及负压系统等设备设施,可保障疫情下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全介入学科需求。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临床治疗系统副总裁浦峥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就诊流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以前120是直接对接急诊胸痛中心的,但疫情下,一方面急救车难叫,另一方面到医院还要做核酸,这会耽误患者的抢救时间。”

据介绍,“远征”移动危重症救治单元可对接医院发热门诊/急诊科;方舱医院及定点医院高危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封闭社区内需120急救患者等。由于救治单元内配备了完善了心脑血管手术设施,因此相当于一个”移动导管室“,可以直接在车内就进行PCI介入手术等,既减少疫情传播风险,也节省转运时间。

此外,每个救治单元还配备随车医疗组,由具备独立处理心脑血管急危重症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感染控制经验的医生等组成,负责支持闭环内以及其他防控区域内急性心脑血管患者的现场介入治疗。

同时,借助5G远程医疗等互联网数字技术手段,通过上海市急救一体化云平台,各个救治单元可将信息传输至指挥部,由专家对手术提供远程指导支持,实现急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协同救治。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西门子医疗正在与中山医院、上海市急救中心等机构密切沟通,希望能够尽快将该项目落地实施。

“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车辆需要专门定制,并接入整个上海的急救体系,还要多方联动,依托区域胸痛中心负责医生随车排班,120急救负责协调车载急救单元开赴现场急救。”浦峥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表示,理想情况下配置3-5台这样的车载移动救治单元,基本能够覆盖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心脑血管危重症救治。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2-04-28/58480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