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对人体的危害

  • 2022-04-29 20:00:10 医药卫生报
  • 陈更
  • 健康

原标题:胃肠息肉对人体的危害

□王国杰

最近有患者咨询说,因身体不舒服到医院体检后发现胃壁上长有一个0.3厘米×0.3厘米大小的息肉,由于息肉较小,胃部也没有什么不适,就没做处理,后来一直没有复查,最近总感到胃部有些不舒服,这才想起胃部息肉来。到医院就诊,发现胃部有好几个大小不一的息肉,并且之前的息肉明显变大了,长到了0.5厘米×0.7厘米。这位患者很是不解,为什么胃肠道会长息肉这种“异生物”呢?又该如何预防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胃肠息肉?多数胃肠息肉并无特殊临床表现,只有在健康体检(胃肠镜检查)时才能发现。

其次,胃肠息肉从哪里来?胃和大肠在人体内起什么作用?胃为受承之官,又被称为水谷之海,它是接受、消化饮食的;大肠被称为传导之官,传导的是糟粕和粪便,把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排出体外。因此胃肠病的发生和饮食有直接关系。

中医常说“饮食不节,脾胃乃伤”。这里的“不节”有三个方面:一是食物量的无节制,如饮食无度、暴饮暴食;二是饮食时间的不规律;三是食物的品质不佳,经常吃过于生冷或是过热等刺激性食物。以上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很容易损伤胃肠。

胃伤了以后,会出现胃胀、反酸、打嗝、嗳气,甚至是胃痛;大肠伤了以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传导过快,出现腹泻、消化不良,中医将之称为脾虚,脾虚就生湿,湿聚成痰,痰湿聚结在胃壁、胃黏膜、肠黏膜上,便形成了息肉;另一种情况是,传导过慢,造成粪便和糟粕的瘀积,瘀积化热,会出现便秘,大肠是主津液的,由于热煎灼,津液成块,凝结在肠壁上,也称为肠息肉。这就是胃肠息肉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长期饮酒、工作压力大等因素也与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

息肉的分类

目前有四种: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幼年性息肉。

胃肠息肉是否会癌变

胃肠息肉在早期时体育bd并不明显,一般是在体检时被发现的。息肉继续生长可能会变成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就会变成癌。有研究表明:至少80%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息肉—腺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不过有息肉的朋友也不用过于担心,这个发展过程可能需要5年~10年,通常在做体检时对息肉进行切除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直径越大,癌变机会越大。胃息肉一般都很小,直径不到1厘米,如果直径大于1厘米,就要警惕了。

要想预防胃肠息肉,首先要了解其发生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胃肠息肉发生的原因至今仍然不是很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年龄:年龄是大肠息肉发病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到了中年时大肠息肉的发病率达10%~30%。

到了中年,尤其是50岁以后即使没有任何体育bd,也有必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慢性炎症刺激:肠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使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溃疡,可能因炎症刺激引起黏膜增生而发生息肉;糜烂溃疡愈合导致疤痕收缩,形成息肉状;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黏液潴留而发病;也可能因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细胞突变而发生腺瘤。肠道慢性炎症,可能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引起,也可能与肠道自身免疫性炎症损伤有关。据研究,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肠道慢性炎症,往往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便血等,应及时做肠镜检查,积极治疗肠道慢性炎症以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

代谢相关的各项因素:超重、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是大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

积极锻炼,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治疗和预防“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就可以预防、减少大肠息肉的发生。

胆系(胆囊、胆道)疾病:大肠息肉同时伴有胆系疾病的患者明显增高,提示胆系疾病是大肠息肉患病的危险因素。

肠道菌群失调: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发生,继而发生结肠息肉。多喝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多食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可预防大肠息肉。

吸烟、饮酒:吸烟与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大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大多伴发大的腺瘤。

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饮食因素与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西式饮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容易发生结肠息肉。国内饮食西方化也是结肠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而多进食绿叶蔬菜、水果则有利于肠道蠕动,增加肠道益生菌,增加叶酸摄入可减少肠息肉的发生。

钙、维生素D的缺乏:钙的作用人人皆知,钙还能调节人体细胞的生长。动物研究发现钙缺乏会导致结肠细胞过度生长,而维生素D能控制肠息肉细胞的增殖速度,还能促进钙的吸收。

临床研究发现每天补钙1200毫克可降低14%~35%的肠道息肉发生风险;每天摄入645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可以减少1/3的危险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遗传因素:一般认为,肠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概率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尤其是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均与遗传有关。因此,家属中有结肠癌和多发性大肠息肉的患者,更需要提早做肠镜检查。

其他因素:慢性便秘,粪便粗渣长期刺激大肠黏膜,以及其他原因造成肠黏膜损伤,可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错构瘤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如何有效预防胃肠息肉发生

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

饮食上,应以吃易消化的软饭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尽量减少摄入腌制食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酒、浓咖啡、浓茶等。同时要避免过硬、过酸、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的食物。胃肠息肉虽然不等同于胃肠癌,但很可能诱发癌症。平时只要提高警惕,是可以预防胃肠息肉发生的,即使发生了腺瘤性息肉也可避免其发生恶变。建议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家中有直系亲属是胃肠息肉患者的,长期喝浓茶、饮烈酒、爱吃烧烤的人,长期服用大量阿司匹林等药物的老年人,每年要做一次胃肠镜检查,以便能及早发现息肉,防止息肉恶变。有95%以上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阻止大肠息肉就可以阻断大肠癌的发生。

要预防大肠息肉,首先要了解其发生原因,国内大肠息肉发病率比较高,在我国总发病率达到1.6%~12.0%,到了中年以后发病率达10%~30%,而95%以上的大肠癌是从大肠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因此,预防和及时治疗大肠息肉很重要。

(作者供职于郑州祥瑞医院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2-04-29/58511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