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人“吃饭指南”来了!我帮你总结了5大关键点
- 2022-04-30 14:00:07 腾讯健康
- 健康
太长不看版
两张图速看2022新版膳食指南有哪些变化
详细解读见正文~
要说前几天营养界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终于出来了!
这是继2016版之后又一次更新,而且可谓是命运多舛,拖了一年多才终于发布……
我前几天上午边排队做核酸边看了发布会。
下面我就来帮大家分析分析,看看新版和旧的内容有哪些变化。
核心建议增加
2016版指南针对两岁以上一般健康人群的建议是6条,2022版改为了8条。
主要是增加了“规律进餐、足量饮水”和“会烹会选会看标签”这两条。
这主要是针对这些年大家的饮食习惯变化,比如不规律进餐,还有在外就餐、外卖变多之后,给的建议。
强调全谷物
这次还专门补充了多吃全谷物这一项,全谷物它会有更多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还有一些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合物,全谷有益健康的流行病学证据也很多。
怎么保证全谷物?一天中可以考虑至少有一餐换一些全谷物杂豆的主食。
早餐
最方便的就是燕麦片,即食麦片直接加到冷牛奶或酸奶里就能吃,就算是需要煮的麦片,也只需要加牛奶进微波炉加热2分钟。如果家里有可以定时的电饭煲、豆浆机等等,也可以前一天晚上就预约好,煮一些小米粥、杂豆浆之类的,同样也能很快地吃到全谷物早餐。
晚餐
如果晚餐可以在家做饭,可以全家一起吃糙米饭、杂粮饭等等。
像是黑米、糙米、小米、藜麦、绿豆这些全谷物,做起来也非常方便,直接和大米一起下锅煮就行。
但要是像红豆、薏米这些质地比较硬的杂粮,可以出了门之前就在冰箱里泡上。甚至现在有一些比较好的电饭锅,直接用杂粮模式煮,不提前泡也可以把红豆煮软。
另外像是煮玉米、烤红薯、蒸杂粮馒头,这些也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用它们代一餐主食,或者和白米饭搭配着吃。
食物推荐量微调
1盐进一步限制到5g以下
比如盐原先建议是控制在6g以内,现在变为了5g。这主要原因还是和健康中国行动、“三减三健”行动的目标相符合,向着世卫组织的标准去调整。
我以前也曾是世卫组织减盐项目的特邀专家,当时在中国推广的是6克,其实是考虑到中国居民的实际情况,实际上只有20%的人能做到5g以下,大家平均吃盐量是在10克的样子,还是得多限制一下盐。
这次发布会上,中国营养学会杨月欣理事长就引用“柳叶刀”201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显示中国饮食盐吃得太多,而且饮食不均衡导致的癌症、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最严重的大国,就是中国。
其实当年那篇论文刚出来的时候我就详细介绍过,现在看也很有价值。柳叶刀新研究:什么食物是真正的“健康杀手”?
怎么控盐?
减盐本质上是得靠把口味变得更清淡来解决,少吃加工食品,注意多品尝食物的根本的味道,日常逐渐地减少盐的使用。
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巧用一些天然的食材和调料来增加味道,丰富口感。比如西红柿、蘑菇、洋葱、辣椒、大蒜、大葱……
另外可以选择低钠盐、减盐的酱油等调味料。
奶量增加
这次的奶制品由原先的300g改为了300-500g。
说到这点我真的得佩服一下我自己了,过去十年我的建议一直是和如今最新版的建议一样……
我以前就建议大家有条件的话真的可以喝到500g的奶,但如果还要喝再多的话就应该选择低脂或脱脂奶了,结果好几次我在大家有关奶的争论里都站出来挨骂……
那现在新指南的建议跟我的观点是一模一样!
怎么保证奶?
奶制品不仅包括液态牛奶,还有酸奶、奶酪等等,最简单的就是早餐喝杯奶,中午或者下午再加杯酸奶,或几片奶酪。
至于量怎么换算,你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以等量的蛋白质来换算,比如100g牛奶大约能换算成10g奶酪,12.5g奶粉,以及差不多等量的酸奶。
动物性食物合并为120-200g
这个只是把原先拆分开的推荐量和合并在一起了,为了方便大家配餐,把鸡蛋、水产品、红肉白肉都归在了一起,好算也好记,这个我也很能理解。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饮食日记本小程序,我里边就是把肉类都归在一起的,因为我觉得实际上每天拆分来记录成几十克不太现实。
另外我也是多次强调过每周至少2次水产品,每天吃一个鸡蛋比较合适。
一说到鸡蛋,很多人可能想到胆固醇的话题。
这次的膳食指南中也提醒了,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不用考虑胆固醇的摄入。但如果你真的患有某种疾病,比如高血脂的情况,那胆固醇还是要限量摄入的,并不像过去这些年很多人说的那样,好像鸡蛋可以不限量随便吃。
谷类薯类拆开
谷薯类这一块,猛一看你可能会觉有区别(咦,主食变少了?),但不是的,其实总量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原先把谷类和薯类列在一起,总推荐量是250- 400g,这次把薯类拆分出来了。
更明确一些提醒谷类是200-300g,其中全谷物或杂豆应该50-150g,除了谷类以外,再去吃50-100g薯类,比较特别建议的是这项。
薯类食物常见的就是红薯、土豆、芋头、山药这些,一方面它们里面聚积着大量淀粉,可以补充热量,可以当主食吃,另一方面它还可以补充精米白面里缺乏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钾、胡萝卜素等。
碳水到底吃多少?
特别是这次在膳食指南发布会上,杨月欣理事长还专门提到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的一些争议,引用了柳叶刀公共卫生子刊 2018 年的那项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和健康关系的研究。
Seidelmann, Sara B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vol. 3,9 (2018): e419-e428.
在很多人群队列研究和观察性研究当中都会发现: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50%-60%的是一个比较平衡的量,如果低于40%或者高于70%都会提高死亡率,呈一个U型关系。
酒精
酒精是没有写在膳食宝塔上的,但实际上这一次也进一步限酒了。以前是男士一天25g,女士一天15g,现在不论男女统统建议限制到一天15g(纯酒精)以下。
我是2005年开始学营养专业,当年上课刚开始学的还是90年代版本的膳食指南,等我毕业后开始用的是2007版的膳食指南,又经历了上一版本的膳食指南。所以其实我对于膳食指南各版本酒精的变化,糖分的摄入变化特别有感触。
要强调的是喝酒是一点健康好处都没有的,不存在什么“小酌怡情”或者“稍微喝一点对心脏好”,它根本没有一个适宜的摄入量。至于有人问为什么现在还是写限酒而不是戒酒,还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大家戒酒太难,有条件戒酒的人当然建议是戒酒的,要说实在要喝,那你也要考虑这个限量来尽可能降低风险。
体重的重要性
在20年前的指南当中体重相关的内容都在大概中间的位置,而最近的这两版膳食指南中,把体重相关的建议提前到了第二条的位置,更加重视了,因为这个时代超重肥胖情况太严重了。
我当年学营养学时,全国只有北京超重和肥胖率能够达到40%,而如今国内的超重和肥胖人群已经占到成年人中的50%了,可见体重控制非常重要,控制总热量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吃动平衡。
运动的意义不仅仅是减肥
新膳食指南当中,有关运动的建议也提得更多了:
每周至少应该保证5天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主动身体活动每天来说就是每天6000步以上,鼓励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至少2~3天,并且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都要起来动一动。
虽然说这个这个建议和上一版没什么太大区别,但这次是基于大量关于运动对于健康的影响的科学证据。运动的意义不仅仅是减肥,有力的证据表明运动对降低多种慢性病的风险,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还有部分的癌症,都是有好处的,甚至还包括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睡眠质量,对于提高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也有帮助,而且还有助于降低抑郁症风险。
还记得上一版推出时我还在体制内,那次参与了膳食指南的研讨会,我也提出了不久坐的概念, 不只是针对坐这个姿势,只要是静止的姿势哪怕站着久了也不好。
特殊人群
以上是对2022版膳食指南关键性变动的解读,这些建议适用于2岁以上的一般人群,除此之外膳食指南中还特别针对婴幼儿、乳母、孕妇以及老年人等阶段有着一些建议。
高龄老人
这次面对平均寿命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还专门增加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膳食建议(以前只划分在了 60 岁)。
其中的重点是要预防营养不良和衰弱。比如要注意监测体重,如果发现老人BMI小于2,就应当特别地重视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并通过医学评估来避免营养不良。
母乳喂养
这次对于母乳喂养的坚持也很明确,建议至少纯母乳喂养到6个月,继续母乳喂养到2岁或以上。特别要重视让孩子尽早吸吮乳头尽早开奶。
如果说有的宝妈在犹豫是不是该吃奶粉之类的或者不想母乳喂养了,最好不要自己做这个决定,建议咨询医生和专业人士来帮你做出决定,而不是自己随便来判断。
喝水
这次在核心建议里也专门提到了足量饮水这一项,其实饮水量具体数据上没啥区别:轻体力成年女性的话保证1500ml,男性保证1700ml。
重点是喝白水,推荐喝比如茶之类的,少喝或者不喝含糖饮料,不要用饮料代替白水,多摄入的这些糖没有任何的好处,还会有各种风险。
大家可以学会通过自己的尿液状况、尿量,还有尿液的颜色来判断自己是否缺水。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营养师顾中一(ID:yy4gz1),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2-04-30/58521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这个男人三番两次晕倒,左手没了脉搏,更可怕的是……2022-04-30 14:00:07
- 最新中国人“吃饭指南”来了!我帮你总结了5大关键点2022-04-30 14:00:07
- 防护服不是运动服,也不是宣传工具2022-04-30 14:00:07
- 艾芬向爱尔眼科维权 500 天后,主刀医生决定以“侮辱造谣”起诉2022-04-30 14:00:07
- 上海首次实现社会面清零,专家:下一步重点是降低重症发生率2022-04-30 14:00:06
- 国际学术期刊发文证实: 预防服用连花清瘟可降低新冠阳性率和发热率
2022-03-08
- 什么是阴痛?
2021-10-26
- 美立方国内外专家齐聚 颌面专家团再升级
2021-08-23 11:47:40
- 《热点聚焦》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有了新要求
2021-09-15 20:00:10
- 浙大一院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及工作安排
2021-09-12 14:00:03
- 什么是阴结?
2021-10-26 10:33:42
- 12333异地就医备案 您关心的都在这里
2021-09-07 10: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