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如何守住自己的心理健康“绿码” |新京报专栏

  • 2022-05-11 12:00:06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疫情之下,人们在与病毒斗争的同时,也要与不良心理情绪斗争。

▲2022年5月6日,蒙蒙细雨中,北京此轮疫情的高风险地区潘家园街道松榆西里社区开展了第八次核酸检测,工作人员在忙碌之余合影留念。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文 | 杨柠

就在人们对疫情早日消散的期待中,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新一轮新冠疫情,又在北京传播开来。“传播隐匿、来源不明、发展速度快”,是北京本轮疫情的特点,也令疫情防控形势前所未有地复杂与严峻。

而就当全社会全力以赴通过严防死守、以快制快的行动抑制疫情发展时,对于疫情下人们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也成为了全社会思考的重要议题。

事实上,早在2020年疫情初期,一项专门针对疫情心理健康的调研报告就显示,在近5万份受访样本中,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状态堪忧和欠佳的高达23.7%,其中又主要表现为易怒、恐惧、轻信和抑郁等。

到今天,疫情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面临疫情长期反复,尤其是在大面积社区封控、长时间居家隔离的情况下,人们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出现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性等心理应激反应,而空间的封闭隔离更容易加剧孤立无援的恐惧感。

因此,疫情之下,人们面临的不仅是一场与病毒斗争的疫情阻击战,也是一场与不良心理情绪斗争的心理防御战。在此背景下,人们该如何进行自我关照与调适、社会又该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服务,以避免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疫情的次生灾害,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体检与心理援助服务平台(“暖翼”微信小程序)可提供自助式个体心理健康评估与线上心理疏导服务。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及时搭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

实际上,通过两年多时间的疫情防控经验总结与积累,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社会各方高度关注。

也正因此,在本轮疫情流行之初,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便在疫情发布会上介绍了与保障市民心理服务需求相关的工作,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设置了17条心理服务热线,由精神科和心理专家轮班值守,解答市民对心理问题的咨询,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其次是和12345市民热线建立对接机制,将市民的心理服务需求转至心理服务热线,及时提供相关支持;同时,还创建了“暖翼”微信小程序,让有需要的市民可以自行开展心理检测与自我调节。

这些举措,无疑大大方便了遭遇不良情绪的人们积极寻求帮助,为遭受到疫情困扰的人们,送去了保障心理健康“绿码”的宝贵资源。

在此基础上,或许还可以对此类资源做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告知,如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全社会宣传,或者是在各核酸检测采样点、商超、社区等日常频繁与市民交互的地方张贴海报,让更多有需要的市民,能够及时地获得专业支持。

除了政府层面,在社会上也出现了自发为北京市民提供心理服务的志愿团体。如新京报稍早前曾报道过的北京市朝阳区望京李楠社会工作事务所,就承接了望京街道的社会心理服务站项目,并在本轮疫情发展早期便及时响应,动员事务所的心理咨询师成为志愿者,针对居民因疫情产生的情绪问题,免费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这样的实践也在启发我们,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将志愿者与居民心理服务相结合,也是对政府所主导的正式的心理服务体系的一种重要辅助资源。而其优点是具有更强的可及性,尤其是那些常年下沉社区的心理工作者,他们更熟悉区域内的人群特点,也通过日常工作与居民积累了信任,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提供心理服务。

因此,社区可以考虑和区域内的心理服务机构达成合作,或是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将心理服务技能作为一项指标,有意识地增强社区心理服务的供给。如此,我们就能提高心理免疫力,给疫情下的人们穿好心理“防护服”。

▲2022年5月5日,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核酸检测采样点,城管使用清凉喷雾为“大白”降温消暑。新京报记者 王飞 通讯员 张正晔 摄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专家

当然,就心理健康而言,个人因素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个体层面,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构建自己的内在心理资源,在疫情之下保持心理健康的“绿码”。

而在此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心理调节应有所侧重。

比如,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等群体,他们既是本轮疫情的亲历者,又担负着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职责,因此可能会面临多重的心理挑战。对此,建议“大白”们应该先关爱自己,调适好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这样才能为他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一方面,结合此类人群较高的工作强度来看,应对压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便是心理脱离。也就是说,他们在工作之余,应做到在身、心两方面“远离”工作。例如,工作结束后尽量不去想与之相关的事情,通过投入到个人的常规生活事务、兴趣爱好或者是和家人朋友一起进行的活动中,来阻断和减少工作压力溢出的消极影响。

当然,这也需要在为一线人员设计工作任务时,尽量明确相关流程与边界,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得到心理脱离与能量恢复的空间,这样也才能为市民提供可持续的服务。

另一方面,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还可能因接触较多的求助者,而受到更多消极情绪的影响,如由于工作压力而产生焦虑,因偶尔不被理解而愤怒,或是因无法快速扭转局面而感到无助等。

这些都是人们常见的情绪体验,只是因疫情压力而凸显出来。对此,“大白”们可以利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比起“万能的大白”,相信人们更愿意看到“健康的大白”。

此外,还可以尝试回想自己在整个助人过程中的积极经历和体验,有没有什么感动的瞬间,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果,哪怕只是听到的一句“谢谢”,也可以思考他人因何对自己产生感激,由此建构工作的意义、服务他人的意义,使得自己有价值感,有目标与方向感。

如果感到自我调节仍无法帮助自己进入良好状态,且已持续较长时间,建议“大白”及时向外寻求帮助,在政府或社区的心理服务资源中获取支持。

▲针对本轮疫情,北京开通了17条北京市心理服务热线,为市民提供心理健康与心理援助服务。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无需过度担忧不确定的未来

疫情之下,心理健康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无疑是新冠确诊的人群,密接、次密接以及生活在封控、管控区域的人们。这些人群受到疫情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可能会对因健康方面已经或可能遭受的威胁而感到焦虑。

首先,同样建议此类人群接纳自己的情绪体验与心理状态的波动,这是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或不确定性情境常见的反应。有的时候,某些看似消极的情绪其实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当前的焦虑情绪,可能会让我们审慎地思考个人健康问题,关注更多和健康相关的信息并付诸行动。

而且,身处疫情之中的人们,更要有意识地关注积极信息。比如,我们应该看到和疫情初期相比,如今的疫情整体上是可控的,我们对于新冠的防治也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如果能按照科学指引进行治疗和防护,绝大多数人的健康应该是能够保障的。

与此同时,无论对于身处集中隔离还是居家隔离的人们来说,重建日常生活的规律依然非常重要。因此,建议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饮食起居、娱乐休闲的日程表,并切实地行动起来。

此外,对于更广泛的市民群体来说,面对再次袭来的疫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心理上的起伏――“怎么又来了?”“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以后还会不会反复?”当未来存在不确定时,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追问。

然而,这些问题未必能在短期内得到确切答案。正如“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你可以把突如其来的疫情当作一项阻碍,为人们制造了种种困难、麻烦;也可以将其看成一次挑战,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增强自己的灵活适应能力,甚至开发隐藏技能。

毕竟,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与其去预测与担忧不确定的未来,不如踏实地建设自己内在的心理资源,做自己的心理专家。因为,多数情况下,我们自己往往更了解自己、更能决定自己的所思所行。

总之,就像重视健康宝上的“绿码”一样,心理健康的“绿码”也需要我们的积极守护。而通过构建从政府到社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再到每位市民努力发展内部的积极心理资源,相信心理健康的“绿码”就在我们的心中。这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必然成为一种强大的免疫力,助我们早日战胜疫情。

撰稿 / 杨柠(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心理学博士)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军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2-05-11/587642.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