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携带”需要治疗吗?全面了解下

  • 2022-06-10 14:00:05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我国目前大约有7000万人存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但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3000万,大部分患者是处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所谓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是指人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但是病毒对肝脏没有造成明显的伤害,病毒与人体处于“和平共处”阶段。这部分人群是否应该抗病毒治疗一直存在一些争论。我们来了解下。

1、慢性乙肝携带状态是什么?

根据2019年乙肝防治指南,慢性乙肝携带状态的概念是这样的:慢性HBV携带状态又称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本期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患者年龄较轻,HBV DNA定量水平(通常>2×107 IU/mL)较高,血清HBsAg(通常>1×104 IU/mL)较高、HBeAg阳性,但血清ALT和AST持续正常(1年内连续随访3次,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或纤维化。在未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情况下,应结合年龄、病毒水平、HBsAg水平、肝纤维化无创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定。可见这种携带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免疫耐受期患者。这个时候的病毒含量比较高,肝功能正常,大多需要动态观察,暂时不需要抗病毒。但是这个时期的传染性是比较大的,毕竟病毒数量比较高。

2、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又是什么?

2019年的乙肝防治指南还有一个概念叫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这种情况又称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本期患者处于免疫控制期,表现为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影像学检查无肝硬化征象,肝组织检查显示组织活动指数(Histological activity index,HAI)评分

3、免疫耐受期的患者要不要抗病毒治疗?

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美国、欧洲和亚太指南不推荐对这类人群治疗,理由是:

(1)免疫耐受期是良性疾病期,不发生肝硬化和肝癌或发生率很低;

(2)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肝组织学无或轻微炎症和/或纤维化;

(3)治疗效果差,很少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或HBsAg消失;可自发免疫控制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

(4)免疫耐受期患者多为青年人,对长期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差,易发生耐药。

最近一些新的研究,在逐步的否定以前的观点。最近一项韩国的研究表明,对于免疫耐受期的患者,未经治疗的患者与经过治疗的患者相比,发生肝细胞癌、死亡、移植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于轻度活动(ALT1-2倍)的患者,如果未经治疗,肝癌、死亡、移植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所说的肝功能正常,指的是男性ALT低于30个单位,女性ALT低于19个单位。我们国家一直采用的是国内的标准,意味着我们通常所说的肝功能正常,在这项研究中已经是肝功能轻度异常。

支持对免疫耐受期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观点。

(1)现有乙型肝炎口服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ETV)、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长期治疗安全性好、耐药发生率低;

(2)长期治疗依从性差,不能作为不治疗的理由,因慢乙肝患者和其他慢性疾病患者也需长期治疗,治疗的依从性可通过健康教育等措施提高;

(3)治疗性价比高。目前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治疗费用低于监测费用,且乙肝免疫耐受期患者对监测依从性差。约61%的肝癌患者为首次就诊,说明这些患者既往未接受监测。

(4)对免疫耐受期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可降低HBV水平传播和母婴传播,并可减少乙型肝炎歧视;

(5)对免疫耐受期患者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诊断率和治疗率。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肝功能男性ALT大于30,女性ALT大于19,DNA大于10的4次方,再结合年龄,家族史等因素,在综合考虑是否抗病毒治疗。我国2019年乙肝防治指南建议,对于有家族史的免疫耐受期患者,建议30岁开始抗病毒治疗。没有家族史的免疫耐受期患者,则从40岁开始抗病毒治疗。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2-06-10/59365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