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症”近来有点红,据说这是“拖延症”的反面

  • 2022-06-22 20:00:03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绘图 刘阳

通讯员 贝兰

说到“拖延症”,很多人都不陌生。近来,与“拖延症”特征相反的另一类群体开始引发关注,他们凡事急着完成、甚至提前很久就要搞定一切,这种风风火火、急不可待的类型,被称为“提前症”。

对此,江城专家指出,所谓“提前症”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其目标是为了缓解自身焦虑。

“提前症”事事抢时间,不然心里慌

“下午3点半的火车,火车站离我1小时车程,但我一定会提前吃午饭,然后马上出发赶往车站。”27岁的刘先生说,尽管自己常常会在车站里等上至少1个半小时,但他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一习惯,因为“如果过了12点还没出发,就会觉得慌”。除了赶火车,他在其他方面也是这样。如果是下周三要交办的工作,他在上一个周五一定会做完,甚至不惜周末加班,也绝不允许拖过周一。“我想我是一个‘提前症’患者,可能程度还不轻。”他说。

当“提前症”这个词汇引发人们的关注后,记者随机询问了20名职场人,超6成受访者称“提前症”很普遍,身边的同事或自己本人就是。

“同事小周就是典型啊,每天不停催催催,催完自己催我们。”在武昌一家公司工作的杨小姐说,不管什么事,小周都会提前至少两三天忙起来,“经理都没他急。”而小周表示,自己就是想早点把工作做完,不然总觉得心里不安宁,他自认有一定程度的“提前症”,但是这个事不会困扰他。

“提前症”算职场优势?倒也不一定

记者走访发现,虽然说“拖延症”和“提前症”被视为两类极端,但相对来说,存在“拖延症”的人对自己的拖延多少有些不接受、想改变;存在“提前症”的人则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甚至旁人也容易认为提前比拖延好,在职场算是一种优点。真的是这样吗?

在一家企业做HR(人力资源)的陈女士笑称,这个说法有点绝对。她表示,“提前症”或“拖延症”只是表面现象,职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仍在于工作完成的质量,“急着做完但没做好,就不如踩着点完成但质量优的。”但她也指出,随着职场工作的不断细分,大量工作需要多环节配合,从这个角度上说,提前完成工作的人会更受欢迎,因为能给后面环节和工作任务的总体调整留足时间,往往会让人觉得更好合作。

她还表示,从她的观察来看,“提前症”的人一般显得更为焦虑,因此她会更在意“提前”的出发点,“如果只是心急,往往会存在慌乱,对这部分人的工作质量就要再做评估。”她表示。

“提前症”不是焦虑症,但要防焦虑

“所谓‘提前症’,其实是用来缓解自身焦虑情绪的一种防御行为,通过增加对事情发展的掌控感,减少不确定性,来缓解焦虑。”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省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罗玮指出,“提前症”群体在工作中或有好的一方面,比如总会打足提前量来完成工作,能够增加正确率、减少过失,“但是作为个人自身来讲,焦虑的情绪并没有得到缓解,还是会继续把这种焦虑应用到接下来的事情上。”

她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拖延症”或“提前症”都不是病症,只是在应对问题时的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选择。她还指出,“提前症”显得焦虑,但不等同于“焦虑症”,只有当没有具体事情发生仍感到焦虑,出现坐立不安、出汗、心慌等躯体不适,而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无法缓解,才属于“焦虑症”。

尽管与“焦虑症”不同,但罗玮仍表示,“提前症”群体首先要学会解压,释放焦虑情绪,不要陷入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中无法自拔,“在完成一件事后,应该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奖励,留出一个空隙停顿、休整,把情绪放松,再去迎接下一件事情。”

一些人还认为,父母辈的人有更多“提前症”问题。罗玮解释,容易焦虑的人,往往也是生活经验更多的人,尤其是父母辈,“他们经历的事多,错过的事多,品尝过的失误也多,所以他们显得更愿意提前着手准备,其实只是他们不愿承担错过的代价。而年轻人的人生经验相对少,年轻也意味着有更多重来的机会,所以他们往往不惧怕后果,不怕迟到和错过。”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2-06-22/59572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