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残疾预防日共话听力重建 创新黑科技破局临床痛点

  • 2022-08-25 18:00:11 健康一线
  • 陈更
  • 健康

“我听力最好的范围是2米以内,2米以外几乎就是听不到了。”他是刘博,先天性双耳小耳畸形伴耳道闭锁让他从小和这个世界的声音绝缘,二十余年来,先后经历了三次手术让他恢复了一些听力,但依然阻碍他“听清”这个世界的声音,“因为听不清,我常常被安排坐到教室第一排,但依然听的很吃力,基本都靠自己课后努力自学。生活中,甚至有一次因为没听到汽车喇叭声,差点被撞倒,被司机喋喋不休地辱骂了一顿,之后这样的噩梦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刘博的故事仅仅是中国超亿听损人群的一个缩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中国有超亿听损人群。此外,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的新生儿小耳畸形发病率为1/3000,每年约有8000至10000先天性小耳畸形新生儿出生,全国有小耳症患者60余万例。

正逢第六个全国残疾预防日,“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建设健康中国”再度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我国严峻的听力问题情况,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龚树生教授表示,“近年来,我国‘防聋’、‘治聋’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也在听力残疾预防方面付诸了一系列行动,例如全面推广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基因筛查以及为贫困患者提供免费的人工耳蜗植入,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帮助更多患者尽早康复,回归有声世界。”

针对小耳畸形患者的听力重建,目前临床上大多数的干预手段仍然无法满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对此,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赵宇教授在采访中表示,“通常情况,我们会通过耳道再造、人工耳蜗的植入或者将特殊的助听器通过手术植入到头骨上的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听力。然而,这些手术往往存在较大风险,并且还伴随并发症发生的可能。目前,市面上有一种牙骨导助听器,像正牙的牙箍一样,可以让患者戴上后接近正常的听力状态,既隐蔽又高效,不存在任何风险,更适合听障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众多经济条件困难的小耳畸形听障人士通过“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声佗医疗助听基金”公益行动的报名,获得了声佗医疗免费的捐助并成功验配牙骨传导听力系统产品。他们所验配的这款产品,正是有由声佗医疗全球独创,声佗医疗董事长普强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很荣幸通过这次公益项目,向更多经济困难的小耳畸形人士提供品音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尤其是,高校的学子或者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牙骨传导听力系统不仅隐蔽满足社交,同时,作为非手术方式的无创穿戴方式,其临床听力效果超过手术植入的骨锚助听器。近期,我们还将展开更多形式的公益捐助项目,例如针对听神经瘤术后听力重建患者,造福更多听损人士。”

“做梦都不敢想到,听清声音的这一刻,甚至比得知自己考研录取的时候还要激动。”在戴上牙骨传导助听器后,刘博也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款产品很隐蔽,最多只能看到这一个夹子,体积特别小,接收器相当于花生米大小。听力效果方面真的很惊艳,我竟然听见了房间空调吹风的声音、楼道有人咳嗽的声音,甚至和好朋友在十米远的地方和我交流,我居然毫无障碍。现在,我能听清了,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那种被声音包围着的安全感,让我特别自信。我准备带着它,前往上海,开启自己研三实习求职的新路程。”

除了正处于学习、工作阶段的听障患者,龚树生教授也呼吁社会关注全年龄段的听障人群,尤其是老年群体,“老年听力损失最明显的特点是听觉言语能力下降,进而造成交流障碍,引发孤独感,久而久之会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因此,我也呼吁社会群体对身边的老人给予更多关注,如果确诊了听力损失,就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帮助老年人恢复听力。”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2-08-25/60288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