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定地震心理援助专家:重建“精神家园”是一场“长跑”

  • 2022-09-15 22:00:07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李慧(右二)在安置点开展心理援助。 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 供图

中新网成都9月15日电 (单鹏)“除了要重建家园,受灾民众的‘精神家园’也要重建。”15日,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慧在成都接受采访时表示,四川泸定6.8级地震后,重建个体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过程。

据了解,亲身经历或目睹自然灾害等巨大创伤性事件,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TSD临床具体表现为恐惧记忆的泛化、创伤性事件的闪回或噩梦、过度警觉以及情绪负面化等,并且PTSD的发生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心理援助”被写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次由政府倡导的大规模的灾害心理援助。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四个级别应急响应均提出要做好“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工作”。

5日12时52分,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截至11日17时,地震已经造成93人遇难,其中甘孜州遇难55人,雅安市遇难38人。另有25人失联,其中泸定县9人,石棉县16人。

“灾后心理援助的目标是帮助受灾民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地震后的第三天,李慧一行从成都赶往泸定地震灾区。穿行在安置点一顶顶蓝色救灾帐篷中,李慧走访、观察、交谈,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援助,及时化解恐惧、焦虑、失眠等心理创伤,“心理和生理是一体的,如果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人的身体会发生变化,出现或加重某些疾病。”

在积累了多年的临床经验后,李慧深知大部分人具备心理自愈能力,不靠心理援助也能从负面情绪中慢慢走出来;但一部分人却急需引导,他们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或朋友。对于这类“重点人群”,心理医生要扮演“倾听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他们尽可能毫无保留地表达内心感受,以便心理医生发现负面情绪、及时疏导。

如何拉近与援助对象的距离、获取其信任,是灾后心理援助的一个难点。对此,李慧从“拉家常”的方式切入,问他们吃得好不好、住得习不习惯、晚上能不能入睡。这种“不说心理而做心理”的沟通方式,容易打开他们的内心世界。

据李慧介绍,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方法也有所区别。例如,孩子们存在情绪表达的困难,所以在安置点开展绘画、手工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表达情感;而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则排在第一位,所以要保证老年人恢复稳定的饮食和睡眠。此外,药物治疗也是有效的辅助手段,适量服用助眠药物,能够改善睡眠质量、恢复精神状态。

“心理援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许未来生活中,某一个小的因素就会导致部分人出现情绪反转或爆发,因此心理援助是一场‘长跑’。”李慧表示,目前正在建立多级、纵向的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援助从省级层面延伸到乡镇卫生院,“除了在现场开展心理援助,我们还定期面向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开展培训。这样一来,民众在家门口也能获得专业的心理援助。”(完)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2-09-15/604687.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