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骨质疏松症”有了新共识!绝经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高发

  • 2022-09-16 20:00:07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林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中医师 万雷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严立新

9月13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组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中医师万雷等人负责编写的《肌少-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布,旨在为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共识》介绍,肌少-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存的退行性代谢综合征。万雷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目前,大众普遍对“骨质疏松症”关注得较多,而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在近10年才被提及,甚至2016年才将其定义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过肌少症,更不用说肌少-骨质疏松症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红补充说,除了骨质疏松专业和老年科的医护人员外,甚至很多其他科室的医生可能都不太了解肌少症这个疾病。因此,肌少-骨质疏松症目前存在临床知晓率低、重视不够、诊断治疗方法单一、管理不完善等实际问题,“这也是提出《共识》的一个重要原因”,万雷表示。

临床观察发现,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通常是共生关系,且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和70岁以上的男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0%患有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80岁以上人群中可能超过50%。林红介绍,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均属于退行性疾病,二者不仅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而且肌肉与骨骼相依附,其血供营养状态相辅相成。比如,肌量下降将导致并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而骨骼强度降低也将促使肌肉形态的萎缩和功能退化。也就是说,很多患有骨质疏松的老人同时存在肌少症,或者患有肌少症的老人也同时会发生骨质疏松。

万雷提醒,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周身疼痛、走路步态不稳、易跌倒,以及发生过脆性骨折(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体型偏瘦的老人,需考虑是肌少-骨质疏松症的高风险人群,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诊断,其诊断标准应是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并存。林红指出,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化,以往肌少-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往往“定性容易定量难”。不过,《共识》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了规定,比如,主观由患者报告自身疼痛等情况;客观则需要进行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的检测评估。肌少症的诊断需包含骨骼肌的肌力下降(男性握力小于28千克、女性握力小于18千克)、肌量下降(男性肌肉质量小于7千克/平方米、女性小于5.4千克/平方米)和肌功能下降(6米步行速度小于等于1米/秒);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为腰椎或股骨颈任何一个部位骨密度T值小于等于-2.5或发生过脆性骨折。

两位专家均表示,对于肌少-骨质疏松症,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均衡营养。一般情况下,老人每天的蛋白质平均摄入量需达到1~1.2克/千克体重;对于正在进行耐力和阻力运动等老人来说,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需大于等于1.2克/千克体重;同时合并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需达到1.2~1.5克/千克体重。此外,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 和钙剂可有效预防肌少-骨质疏松症。

2.运动锻炼。50~60岁左右人群的运动能力较强,推荐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和跳跃式的运动,可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60~70岁人群可进行抗阻运动,通过器械增加肌肉的质量和力量;70岁以上人群可从导引运动入手,比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可避免老人发生摔倒。此外,游泳、跳绳、跑步等运动需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中药调理。老人经过辨证后,可通过以下方剂进行预防。肝肾阴虚证:推荐左归饮、六味地黄丸、人工虎骨粉等。脾肾阳虚证:推荐右归饮、金匮肾气丸、骨疏康胶囊/颗粒、仙灵骨葆胶囊/片等。肾虚血瘀证:推荐补肾活血汤、青娥丸、壮骨止痛胶囊等。

此外,林红提醒,患有肌少症、骨质疏松症的老人极易发生跌倒骨折和免疫力下降,而跌倒后的髋部骨折又称老人的“最后一摔”,免疫力下降会导致老人经常感冒、增加肿瘤发病几率。因此,这些老人的家中更需要明亮、宽敞、便捷、安全、舒适,温差较大时要注意保暖。▲

责编:赵子莹

主编:田野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2-09-16/604811.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