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自曝患了耳咽管开放症,是因为减肥过度?
- 2022-09-28 16:00:07 腾讯健康
- 健康
话说,大家都看到IU这个热搜了吗?
最近IU不是在演唱会上跟粉丝们坦白说,自己得了耳咽管开放症已经一年多了。
虽然还没到会丧失听力的程度,但耳朵状况时好时坏。
其实这个病还挺微妙的,也没有具体的发病原因,目前医学上能够找到的解释,就是压力过大或者减肥过度。
但自从IU结束了和前男友张基河四年的恋情后,简直就是分手运爆棚,事业一直在飞升。
稳坐南韩第一女solo、拍电影、拿奖,就连最不被看好的时尚资源都好了起来。
按理说,事业上也没有啥压力可让她操心的了。
所以,不少粉丝都猜测IU这次耳朵出现问题,可能是过度减肥导致的。
毕竟,拼命三娘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
看看IU出道至今的身材变化,就知道她在减肥上没少下功夫。
“IU减肥法”在某社交平台上,也是火得一塌糊涂。
火归火,但实际能坚持下来的还真没几个,毕竟真的太难了。
比如,为了上镜好看,IU自创了“一周减肥法”。
连续7天,每天摄入热量控制在300卡以下,除此之外还要做一些减脂的运动。
别怀疑自己的眼睛,不是每顿,是每天不超过300卡。
有一个叫Soo的油管健身博主尝试复制IU减肥法,发现根本是在变态式自虐!
Soo哭着表示这是她有史以来最痛苦的一周。
没有足够的热量支撑,不要说运动,正常的工作与社交都无法进行。
这还不是最狠的,IU还有一套“一周魔鬼减肥法”。
同样需要控制饮食,前五天暴风喝水,每天保证摄入3L。
第六天,完全断水断食。
虽然断水了,但是由于利尿系统一时没有转变过来,还会继续跑洗手间。
这样,第七天体重就会大幅度下降(听起来就难以坚持。
虽然大家都知道减肥有两件宝:控制饮食+增加运动。
但我们要面对的诱惑实在太多了,想管住嘴,谈何容易
干脆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下怎么吃不容易胖?不节食、不运动,只靠吃就能越苗条越健康的饮食方法!
>>>
每餐的食物比例
想要吃出好身材,首先要选择去吃什么。
可能有人的第一反应是吃草。
但你知道猪作为一种杂食动物,吃最多的也是草吗?
苦菜、车前草、蒲公英地丁、紫花苜蓿…吃得种类多还健康。
只有吃草才能瘦应该入选本世纪最大骗局之一。
美国一位科学老师John Cisna,靠吃麦当劳瘦了55斤。
John Cisna为了一次学期任务,开启了90天只吃麦当劳的挑战。
90天后他瘦了33斤;于是他又继续坚持了三个月,最后一共减掉了55斤。
体重下降后,John血液里的胆固醇也跟着从249降到了170,这才是真正的吃出了健康。
有人怀疑他是不是每天只在麦当劳里点沙拉。
但事实上John几乎点遍了麦当劳的所有食物,并且晒出了进食记录。
John瘦下来的原因是把每日的热量控制在2000千卡(人每天至少需要1500千卡的热量)。
并且每餐的蛋白质、脂肪、碳水等营养的摄入都符合美国FDA膳食计划。
由此可见,比起吃什么,怎么吃才是健康的关键。
简单的用“菜、肉、主食”来概括我们的食物分类。
一餐的选择比例是菜:肉:主食=5:2:3。
有同学可能会质疑,吃饭的时候怎么顾得上这么精准的划分?
一个简单实践方法:下一顿饭的主食减1/3,剩余用菜和肉来补全。
为什么要拿主食开刀?米面难道不比大鱼大肉健康吗?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升糖。
米面等主食的本质是碳水化物,碳水化合物进入身体里之后会被分解成糖分。
所以我们吃主食时,身体里的血糖会加速升高。血糖高就会激发胰岛素,胰岛素又将多余糖分会合成脂肪。
所以高碳水高糖的饮食,其实和高脂肪饮食没什么差别。
举个例子,我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辈,如今多半都会有一些三高问题,特别是高血糖高血脂。
但你一打听,他们平时不一定就爱吃肉或甜食。
之所以还会有三高,除了确实到了年纪以外,跟主食吃太多也有关系。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吃太多的主食一个很典型的反映就是,容易饿。
明明中午吃了一大碗面,结果下午四点就饿到启动美团。
不是因为你年轻消化太好,而是因为血糖迅速的升高和降低,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
太好吃了→吃的停不下来→吃撑了→又饿了,一系列必然反映。
相比之下,进食脂肪基本不会引起血糖波动。
因为脂肪只会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有同学可能会说不吃主食对身体不好、会脱发、乏力、头疼。
所以我们说的是减少部分主食,不是不吃主食。就像推崇抗氧化,也不是不呼吸对吧。
何况蔬菜里也含有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还不大。同时富含膳食纤维,能降低糖和脂肪的吸收。
所以多吃两口米可能会胖,多吃两口菜却会瘦。
摄入肉主要是为了脂肪和蛋白质。
其中蛋白质是人体细胞和组织修复的材料,也可以通过蛋类、豆类和奶类的摄入来补全。
再跟大家分享一个降低主食对血糖影响的方法:在煮饭的时候,把一部分米替换成红薯或者藜麦。
大人亲测比纯米饭更好吃,还健康减脂。
21世纪了,健康和好吃并不冲突,别一提到健康饮食,就想起干嚼折耳根。
大米可以尝试五常大米(国标号GB/T19266),香到隔壁邻居来敲你家门。
>>>
进食的速度
一顿饭吃15~30分钟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因为吃饭的速度太快,会让血糖迅速的升高,而多余出来的糖就会被合成脂肪。
日本做过一场吃饭速度和血糖关系的实验。
实验人员饭前的血糖基础值是96。
五分钟吃完一顿饭,血糖最高飙升到199;半小时吃完一顿饭,血糖最高值129。
他们还找来了五分钟解决饭局的飞饭人,让他坚持十天都以半小时一顿饭的速度来进食,结果十天后体重下降了4斤。
当然,这种单个人的实验结果,不一定具有普适性。
但大脑确实需要在进食15~20分钟后,才能接收到血糖上升的讯号,开始抑制食欲,发出吃饱的讯号。
如果吃的太快,讯号来不及发送,就很容易吃撑。
日本冈山大学也曾做过一场跟踪调查,证明吃得快的人更容易肥胖,且效果表现的比吃的油腻导致发胖更为明显。
降低吃饭速度最简单的方法:多咀嚼!
不知道多少算多的小伙伴记住这个数字:一口饭嚼20~30次。
如果控制不住吃快的话,可以换更小的儿童餐具或者不那么顺手的餐具。通过增加进食难度来延长吃饭时间。
不怕饭洒的话,也可以尝试用非惯用手吃饭。
>>>
进食的顺序
正确的进食顺序:汤→菜→肉→饭。
饭前先喝汤可以润滑肠胃,避免过于干硬的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同时,汤还可以增加一部分的饱腹感,客观上减少饭量。
肠胃消化不好的同学,不适宜饭前喝汤。
但依旧可以尝试菜肉饭的进食顺序。
一场关于进食顺序的研究,提供完全相同的食物,变量仅仅为先吃肉和菜,或是先吃饭。
最后证明先吃米饭的人,饭后血糖指数会更高。
而进食顺序为菜-肉-饭时,血糖的变动最低。
惯例放上总览版,快动动截图的小手,明天就实践起来。
最后再补充一点,不爱吃的东西别勉强。
瘦体质的人和丰满体质的人,在对待食物上最常见的一点区别就是:不爱吃的东西,瘦体质的人吃过一口就不会再碰;
而丰满体质的人则会觉得,虽然不爱吃但也不难吃,为了不浪费就继续吃下去了。
同样的道理还可见于喝了一半的奶茶,吃了一半的薯片,咬了一半的汉堡。
当你看着食物,冒出要不要继续吃下去的念头时,就不要再吃了。
记住这个饭量,下次按照饭量点,才是真正的不浪费。
否则我们为了不浪费食物而继续吃下去,消耗的其实是我们的身体成本,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爸妈为了不浪费,强迫自己吃光剩下的饭菜时,也注意提醒他们哦。
不仅是吃不胖的进食方法,更是健康饮食方法,快分享到家庭群里一起嚼起来!
虽然,大人也理解个别姐妹有一颗迫切想要减肥的心。
但大人还是想劝各位姐妹一句,慢慢来,别太激进。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2-09-28/606449.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推进全民健身“一站式”服务,青浦首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揭牌2022-09-28 16:00:07
- 守护心脏健康,这三类营养成分不能少2022-09-28 16:00:07
- 这种“色号”的蔬菜营养翻倍,很多人败在判断方法上2022-09-28 16:00:07
- 川川的护肤Vlog,手把手教你如何正确护肤2022-09-28 16:00:07
- 为什么那么多人“得”肺结节?能预防吗?2022-09-28 16:00:07
- 科兴集团国企还是私企?董事长是陶晓明吗
2022-04-26
- 国际学术期刊发文证实: 预防服用连花清瘟可降低新冠阳性率和发热率
2022-03-08
- 12345连续三次不处理怎么办,1天打3次12345有什么后果?
2022-05-20 09:55:29
- 什么是阴痛?
2021-10-26 10:33:42
- 《热点聚焦》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有了新要求
2021-09-15 20:00:10
- 小剂量,大能量!久哥他达非拉片5mg-OAD规律/灵活抗ED!
2022-07-20 16:41:21
- 美立方国内外专家齐聚 颌面专家团再升级
2021-08-23 11:47:40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
- 1聚焦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罗氏勿忘我餐厅以温暖“膳”举延续关爱
- 2一方制药持续深化产业升级 美云智数加“数”驱动中医药企业数字化转型
- 3科兴灭活疫苗与肺结节风险没有关联?话说得并不严谨!
- 4流行季节来临,流感疫苗接种热点问答
- 5医学研究生跳楼自杀,是医学生抗压能力差,还是科室霸凌?
- 6“赔了金钱又折肺”,慢阻肺——死神对烟民的严正警示!国产戒烟药让戒烟事半功倍
- 7江苏社保一个月要交多少钱,2022苏州社保缴费基数是多少
- 8天津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 本土无体育bd 感染者10例
- 9速递|AI疾病模型助力药物开发,新锐获辉瑞5年续约及1.1亿美元注资
- 10论文造假,郑大一附院38名医生被通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