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变!降血压的7个秘密,都在这里
- 2022-11-17 10:00:03 腾讯健康
- 健康
“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140/90 mmHg下调至130/80 mmHg。”[1]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联合制订的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发布。
新指南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做出了调整(即本文第一句话),引起了大众广泛的讨论。
(图1:指南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目前杂志已删除预发表文章)
按照调整前的标准——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2012年至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2.45亿。
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成人群体中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的总人数预计达2.43亿。[2]
而如果按照新指南的标准,约1/3的中国人(近5亿)将成为高血压患者,比目前的数量翻了近一倍。
一项影响上亿人的诊断标准的调整,毫无意外,引发了各方的激烈讨论。
“这是不是药厂的‘阴谋’?”
“一定是药厂的高血压药滞销了!”
……
其实,高血压标准的调整,在5年前已经发生过,美国心脏病学会与心脏协会曾将标准下调至130/80 mmHg,但其他主流指南并未“跟风”,仍然延续140/90 mmHg的标准。
截至目前,我国卫生行政部门未对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进行调整,依然为“非同日三次检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那么,为何新“指南”这次要下调标准?不少业内专家为何提出质疑?各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作为老百姓,该如何看待这些意见?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诊断界值的下调,意味着干预(开始治疗或采取预防措施)关口的前移。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发病率和患病率持续增高。
而高血压不仅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疾病,也是导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研究证实,尽早干预,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带来显著的心血管获益[3]。
新“指南”之所以将“正常”血压值范围下调10 mmHg,重要理由是:
这些“新增高血压患者”依然具有较高的心血管病风险,且多半未得到及时干预;
提早干预,可以显著降低未来得病的风险,获得更高的健康和经济学收益。
多项研究发现,18岁及以上成人群体中,“新增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发率和死亡的相对风险比普通人升高30%~90%[1]。
一项基于48项临床试验、超过30万例个体数据的研究显示,在无心血管病史、收缩压为130~139成年群体中,收缩压每降低5 mmHg,心血管发病风险降低11%[4]。不过这项研究中,很多患者已经开始接受药物治疗,未经治疗时的血压并不清楚。
建议调整诊断标准的专家们认为,由于诊断标准调整而造成前期治疗费用的增加,相较于后续患严重心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所需的治疗费用更低,更符合“成本/效益”分析,即更“划算”,毕竟与治疗脑卒中和心梗相比,治疗高血压会便宜很多。
作为一个涉及数亿人群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后续治疗决策的制定,需要各方权威学术团体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经过充分讨论后共同制定。
而新“指南”此次对于诊断标准的重大调整,势必会引起各方的热烈讨论。
目前,我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高血压的诊疗中依据的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对于收缩压为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为80~89 mmHg的群体,医生不会将其判定为高血压,而是认定其处于“正常高值”。
国家卫健委也做出了回应:“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图2 卫健委回应)
卫健委之所以不买账,关键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对处于“正常高值”成年人群进行降压治疗尤其药物治疗,不能降低相关的患病风险以及死亡风险。换句话说,调整诊断标准后,会使管理成本大幅上升。
据悉,《中华医学杂志》旗下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已删除了“协会指南”的预发表文章。
今年5月,一项针对处于“正常高值”且无心脑血管疾病、无糖尿病或肾病者的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有1个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但未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肾病或糖尿病的“正常高值”人群,服用降压药物并不会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不会增加或减少发生其他心血管疾病、肾功能损伤、肿瘤和全因死亡的风险。
同时提示,由于存在潜在的药物副作用,此类人群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可能是更好的选择[6]。而新指南中纳入参考的一项荟萃分析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7]。
因此,不少专家认为,新指南中将过往处于“正常高值”的人群定义为高血压患者,并建议对不存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如果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无效就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等意见没有根据。
不过,这次业内的争鸣也不是件坏事。
对于咱们老百姓,不止是看热闹,也学习了看“门道”,提高了对高血压的认识。
对于专家们说法“不一致”,也不必慌。
毕竟吃不吃药医生说了算,咱们自己可以做的是积极预防。所有指南均认为,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的人群,都是合理、有效的干预方式。
那么,对于处在高血压前期,或者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糖、慢性肾脏病等)的人群,我们可以做的包括[5]:
1. 少吃盐,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
2. 合理膳食,平衡膳食(DASH饮食,详见下文);
3. 控制体重,使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4. 不吸烟,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5. 不饮或限制饮酒;
6. 增加运动,中等强度(例如步行和慢跑);每周4~7次;每次持续30~60 分钟;
7.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饮食方面,采用类似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饮食的膳食,以水果、蔬菜、低脂( 或脱脂)乳制品、禽肉、鱼、大豆、坚果、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减少糖、含糖饮料、红肉、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能够降低血压,有效减少冠心病和脑卒中风险[8]。
在运动方面,建议除日常生活的活动外,进行每周4~7天、每天累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形式以有氧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特殊人群(如有并存的临床疾病,老人等群体)运动前需进行评估。
此外,在生活干预方面,1+1>2,也就是说,健康饮食+运动干预组合可以更好地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9]。
审核专家:张宇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2
2.Wang Z, Chen Z, Zhang L, et al.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J]. Circulation, 2018, 137(22): 2344-2356.
3.马丽媛, 王增武, 樊静,等.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关于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30):6.
4.Rahimi K, Bidel Z, Nazarzadeh M, et al. Pharmacological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cross different levels of blood pressure: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level data meta-analysis[J]. The Lancet, 2021, 397(10285): 1625-1636.
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
6.中国正常高值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干预研究(CHINOM研究)
7.Brunström M, Carlberg B. Benefits and harms of lower blood pressure treatment targe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J]. BMJ open, 2019, 9(9): e026686.
8.Saneei P, Salehi-Abargouei A, Esmaillzadeh A, et al. Influence of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 diet on blood press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4, 24(12): 1253-1261.
9.Krishnamoorthy Y, Nagarajan R, Murali S. Effectiveness of multiple combined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in reducing blood pressure among patients with prehypertension and hypertension: a network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22.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2-11-17/61335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说一个年龄增长的好处:5种病的发生风险降低了2022-11-17 10:00:03
- 感染新冠后会有哪些体育bd ?有必要储备呼吸机吗?如何选择用药?2022-11-17 10:00:03
- 国家卫健委: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变!降血压的7个秘密,都在这里2022-11-17 10:00:03
- 蒲熠星3.03直播事件来龙去脉是什么?父母什么职业2022-11-17 09:57:15
- 北京新增本土感染者257例 朝阳新增73例感染者2022-11-17 09:56:54
-
科兴集团国企还是私企?董事长是陶晓明吗
2022-04-26
-
国际学术期刊发文证实: 预防服用连花清瘟可降低新冠阳性率和发热率
2022-03-08
-
张家界桑植新娘吴梅婚纱照事件完整版 看女主出轨聊天内容视频
2022-11-11 14:27:00
-
以岭药业益肾养心安神片和解郁除烦胶囊上市 抢滩千亿睡眠市场
2022-11-07 16:03:05
-
12345连续三次不处理怎么办,1天打3次12345有什么后果?
2022-05-20 09:55:29
-
2022南宁封控小区名单表 南宁最新封闭小区名单2022年8月什么情况
2022-08-26 09:52:30
-
什么是阴痛?
2021-10-26 10:33:42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