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荚鱼(mackerel),日语称:あ じ (アジ)也称马鲭鱼。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及朝鲜、日本沿海等水域。这种鱼为中上层洄游性鱼类,游泳迅速,喜欢结群聚集,有趋光特性。
竹荚鱼 ,鲈形目,鲈亚目鲹科鱼类。侧线全部被棱鳞
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口大,上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跨骨有牙、体被细小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黄色、背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两个隆起脊;胸鳍浅黑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各鳍为淡黄色。
体呈纺锤形,稍侧扁,一般体长20~35厘米、体重100~300克、脂眼睑发达、体被小圆鳞,侧线上全被高而强的棱鳞,所有棱鳞各具一向后的锐棘,形成一条锋利的隆起脊。体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骨后缘有一黑斑、背鳍2个,分离;胸鳍特大,镰刀状;胸及尾鳍土黄色,背及臀鳍淡黄色。
为来回在海洋中层与海面间的一种洄游性鱼类,体态多呈流线型,体色则与其它表层鱼一样,上下颜色不同,背部为暗绿色,由上看与海水混淆不清,腹部是银白色,由海中往上看,和水面的反光同色,如此形成了逃避金枪鱼等大型回游性鱼类攻击的保护色。
竹荚鱼在太平洋、大西洋均有分布,现已成为世界主捕鱼种之一,其有三大支群:
北太平洋西部竹荚鱼,在我国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均可捕获;大西洋竹荚鱼,在南非和西非的撤哈拉、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沿海集群;智利竹荚鱼也称东南太平洋竹荚鱼,体呈长圆筒状,与我国东海产竹荚鱼相比,其体形细而长。
在东南太平洋的秘鲁和智利水域(南纬7~50°)均有分布,但主要在智利水域,在智利经济区外的公海海域资源量也很大。
东南太平洋竹荚鱼储量丰富,据资料显示大约在3000~3500万吨以上,1995年该渔区捕获竹荚鱼为495万吨,达历史最高水平,仅次于该渔区的拟沙丁鱼而居第二位。智利竹荚鱼主要为智利本国经济区的渔获,其次为公海海域的远洋捕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有前苏联、古巴、保加利亚、日本和韩国远洋船队在此捕捞竹荚鱼,之后由于前苏联的解体和诸多经济因素影响,上述各国相继退出。
我国远洋渔业自1985年起步后,曾把东南太平洋竹荚鱼作为后备渔场,当时,由于鄂霍次克海丰富的狭鳕资源,开发智利竹荚鱼的计划被搁置下来。近年俄罗斯对外国渔船配额的大量减少,开发利用智利外海竹荚鱼资源,成为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济价值
竹荚鱼是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其主要产品为冷冻原条鱼、鱼段、罐头、鱼粉、鱼油等。智利和秘鲁在渔汛旺发时大量捕获,然后运回港内供陆地加工厂加工鱼粉、鱼油和罐头,其红鱼粉大部分是用竹荚鱼生产的。我国在智利外海作业的远洋渔船捕获加工的船冻竹荚鱼,大部分销往非洲,小部分进入欧盟。
竹筴鱼,虽然市价不高,但却饱含高单位不饱和脂肪酸,拥有PHA2877mg、EPA927mg等营养成分,可以预防高血压、脑中风,业者加工制作成鱼松、鱼丸或花枝丸,将竹筴鱼松、鱼丸及干贝酱.
营养
竹荚鱼蛋白质含量高,血红素含量丰富,脂肪含量中等,此外还含有较多的钙、锌、铁和维生素A、E等。以住人们有种误解,好像含脂肪量越少鱼就越好,科学实验表明,摄取适当的鱼脂肪有利于人的健康。之所以金枪鱼腹部中前部位入口即化,那是因为这部分脂肪含量较高的缘故,竹荚鱼与金枪鱼一样含有DHA和EPA两种有保健作用的不饱和脂肪酸。
食疗价值
虽然市价不高,但却饱含高单位不饱和脂肪酸,拥有PHA2877mg、EPA927mg等营养成分,可以预防高血压、脑中风,业者加工制作成鱼松、鱼丸或花枝丸,将竹筴鱼松、鱼丸及干贝酱.
竹荚鱼蛋白质含量高,血红素含量丰富,脂肪含量中等,此外还含有较多的钙、锌、铁和维生素A、E等。以住人们有种误解,好像含脂肪量越少鱼就越好,科学实验表明,摄取适当的鱼脂肪有利于人的健康。
竹荚鱼与金枪鱼一样含有DHA和EPA两种有保健作用的不饱和脂肪酸。DHA被人们称之谓脑黄金,是人类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必需的营养素。经常食用,利于脑细胞的再生,提高记忆力,有利于婴幼儿的脑部发育,预防老年痴呆症。
过敏性食物中毒反应,食后30分钟-3小时内,颜面及上半身潮红,酒醉祥,心悸、头痛或出现荨麻疹,但体温正常,无泻下、腹痛反应。而非待异质所致。对中毒原因物质多数认为红肉内含组织胺所致。当鱼体变质或不新鲜时,大量细菌增长繁殖,尤以莫尔根变型杆菌,可使鱼体内组氨酸脱羧基而形成组胺。也有人认为是由于鱼体内含有Sdurine与组胺起协同作用所致。还有人认为是由于鱼体本身自溶作用,因变质而产生大量腐败胺分解后而形成组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