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人数增加或是疫情次生灾害之一,失眠了我该怎么办?

  • 2023-03-30 20:00:08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报告中,中国人的逐年晚睡、以及睡眠质量的日益下降,成了不可忽视的现象。

《环球日报》也曾指出,我国失眠人口的比例比世界平均值高出10%。

为何在当下,好睡眠成了我们的奢侈品?长期失眠还能找回失去的睡眠质量吗?

本期专家:

一、谁更容易睡不好?不仅是年龄,你的工作也会影响睡眠

【问题一】青年人近年来失眠情况在加剧吗?本应睡得香的年龄却睡不好,根源何在?

赵伟:过去我们都以为失眠是老年人的专利,事实上,从我的临床上来看,青年人患有失眠的人数确实越来越多,尤其是疫情这几年。

申晨煜:我们精神科的陆林院士(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家)提到一个数据,过去三年疫情中,全球大概增加了超过一亿的失眠人群,对应到中国大概是五分之一,至少增加了2000万失眠的人群。其中也包括因为失眠的问题继发出现的一些比如焦虑、抑郁这样的情绪变化。

【问题二】疫情期间为何失眠人数更多?做什么工作的人睡眠质量最低?

申晨煜:对于睡眠来说,生物钟很重要,也就是所谓的昼夜节律。

我们在疫情之前,大家该上班就上班,该上学就上学,有一个外部的约束,其实很多人都需要这种外部约束。一旦这种外部约束被突然打破之后,尤其像疫情期间,很多学生开始上网课,上网课这件事情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让他们出现了很多昼夜颠倒的情况。

现在疫情暂告一个段落,我觉得恢复必要的作息节律,恢复必要的线下社交、工作、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赵伟:《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也发现自由职业者和不工作的人睡眠质量最低,比蓝领或者普通白领更差。

不工作人群的睡眠时长应该是7.36个小时,远远低于学生和普通白领。这意味着普通人是需要外部约束的。

【问题三】我们的睡眠质量会因为某些原因断崖式下跌吗?

赵伟:是的,年龄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十分巨大。大概年龄段在50岁到59岁的时,会有阶梯式的睡眠质量的下降。

原因有很多:

l首先,随着年龄的增加,褪黑素的分泌下降。

l其次,合并的躯体疾病可能也越来越多,比如关节炎、心脏病或者呼吸系统疾病都会导致睡眠障碍。

l再者,神经系统疾病比如脑血管疾病、帕金森这些都会导致睡眠障碍。

l另外,很多人对于衰老的接受程度不太高,可能会因此出现焦虑、抑郁等。

申晨煜:有的时候,我们认为睡眠障碍就约等于失眠,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睡眠障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大概包含九十多种病。有些病可以被分为两类:

l 一类是睡不着,包括失眠等;

l 一类是睡不好,这类可能和呼吸系统的疾病或者神经系统的病变有关系。

我们可能看到一个患者的主诉是睡不太好,尤其是中老年人,我们在临床诊断的时候,要想得更周全一些,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失眠问题,还可能伴发一些躯体疾病造成的睡眠障碍,涉及的治疗也可能是不完全一样的。

编者按:《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30岁至49岁民众的睡眠时长明显下降,拥有高质量睡眠的民众占比则逐渐压缩。随着年龄的上升,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都随之减少和下降。

二、迟睡早睡都一样?睡前喝酒能助眠?这些睡眠细节至关重要

【问题四】只要睡满8小时,迟睡早睡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申晨煜:最近我看到的一篇文献,对比了两种睡眠模式:

模式一:是从晚上的10:00睡到第二天的6:00,睡8个小时

模式二:睡眠时间整体往后推迟4小时,从凌晨2:00睡到第二天早晨10:00,也是睡8个小时。

经对比发现:

l 推迟睡眠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抑郁症,抑郁症发病率上升;

l 同时,这些人的体内的生物性激素发生紊乱;比如晚上十一点左右是褪黑素分泌的高峰期,如果长时间晚睡的话,褪黑素的分泌高峰期就会相应地延迟,人的困意也会随之延迟。

l 另外,长期熬夜的人体内压力性激素会在夜间呈现出高峰的状态,这种长时间的慢性压力会破坏免疫系统。

所以,大家还是尽可能早一些睡觉,比如青年人群,推荐晚上11点到11点半上床睡觉,这样早上6点7点左右起床,是更有益于健康的。

【问题五】压力大,睡不着,我们能喝酒助眠吗?

赵伟:压力和焦虑是两回事,适当的压力是一个动力,但如果长期过大的压力可能会引发焦虑。这涉及如何管理自己的压力。

首先,从心理上要正确看待压力,我个人建议大家活在当下,不要过多考虑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第二,不建议通过喝酒来改善睡眠,酒精会导致很多其他问题,比如破坏睡眠结构等。

申晨煜:如果大家已经在考虑自己是压力性失眠或者焦虑引起的睡眠,我建议大家来精神门诊看一看。

三、想睡好觉?我们可以这样实操,自己在家也可以“治疗”

【问题六】长期睡得差,我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免费的、有效的、可以自助使用的治疗方案吗?

申晨煜:我们可以尝试“行为认知治疗方法”。我的一个老师,他把这个方法在睡眠场景的实操总结成了几个字,叫“上下不动静”。

l 上和下:指我们要固定相对稳定的生物钟,不论工作日还是休息的时间,尽量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

l 不:指,失眠人群可以限制白天的睡眠,白天不补觉,不午睡;睡前不玩手机;不喝咖啡和茶等刺激性饮料。

l 动:指白天要有一定的体力消耗,或者运动。

l 静:指有些焦虑性失眠,睡前可以做正念冥想或者深呼吸,刺激一下迷走神经和腹交感神经。

这种方法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你坚持一段时间,但如果你坚持尝试,绝大多数睡眠问题是可以缓解的。

【问题七】褪黑素是解决失眠的良方吗?我们如何选择安眠药?

赵伟:我先说关于褪黑素的问题,褪黑素并不是一种药品,它仅对昼夜节律紊乱有用,对倒夜班和倒时差的人有用。另外,长期服用褪黑素有一些安全性的隐患。

对于长期睡眠不好的人来说,首选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行为来改善睡眠。

编者按:认知行为治疗主要指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结合,改变个体歪曲的认知和行为(简称CBDI),由临床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家A.T.Beck提出,用途广泛,典型应用例如缓解睡眠、慢性疼痛等生活问题和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注意,该方法是周期性的,改变是循序渐进的,且需要患者较强的积极性来参与治疗。

第二才涉及药物治疗,药物一般包括安定类药物和一些新型的睡眠药物,包括其他的一些抗抑郁药物。

l老年人首选非安定药物,因为安定类药物可能会让老人产生蓄积效应,代谢不掉造成跌倒风险;

l但是焦虑人群可以考虑安定类药物,它是很好的抗焦虑药物;

l而抑郁人群可能需要使用抗抑郁药物。服用安眠药记得要遵医嘱,注意安全。

申晨煜:补充一下褪黑素无法被纳入药物的原因,主要在于:

l 首先,每个人对褪黑素的生物吸收率不一样,不太好定量,所以无法用于临床。

l 第二,长期服用褪黑素,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体内分泌褪黑素的节律

l 第三,长时间服用褪黑素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说恶心、头晕、头痛以及消化道体育bd等。

【问题八】助眠科技产品,有必要买吗?

申晨煜:一些帮助睡眠的设备比如枕头、床垫、睡眠仪等没有特别多的临床科研证据,绝大多数医生不会直接去推荐这些东西。不过床垫或者枕头确实可能增加舒适度,间接改善睡眠。另外,遮光窗帘、眼罩等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遮光能够保证我们褪黑素的分泌。这一点大家也要格外注意,睡前玩手机会因为屏幕蓝光影响褪黑素分泌,所以失眠时也要注意手机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是建议,出现失眠问题先用相对来说经济花费较少的行为认知治疗法,纠正你对睡眠的认识和错误行为。如果实在不行再求助于药物,再不行才考虑比较昂贵的助眠科技。

撰稿:廖欣宇

编辑:李晓冬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鹅滴医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

分享:

本文地址://www.styjt.com/jiankang/2023-03-30/63414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