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的原理

  • 2023-05-27 09:09:17 就医网
  • 陈更
  • 专题

下面医药界小编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核磁共振的原理这一块的相关问题,希望下面的介绍能帮助到你解决这个问题。

优质答案(1)

磁共振是核磁共振的简称。 核磁共振是现代医学影像中常用的检查方式,在放射科是和传统x片,CT作为一样并列的三大检查武器。 核磁共振的成像原理和传统的X线片、CT不一样,它在检查过程中不会产生放射线,所以说不会对我们被检查者造成放射辐射损伤,这一点是广大被检查者的需求点。 因为核磁共振除了没有辐射损伤的这个特点以外,它相比传统CT在软组织分辨率上是明显具有优势的,所以在很多疾病的分类或者是定性判断上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临床工作中现在核磁共振也被得到广泛重视。

优质答案(2)

原理是:原子核有自旋运动,在恒定的磁场中,自旋的原子核将绕外加磁场作回旋转动, 叫进动(precession)。进动有一定的频率,它与所加磁场的强度成正比。如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个固定频率的电磁波,并调节外加磁场的强度,使进动频率与电磁波频率相同。这时原子核进动与电磁波产生共振,叫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时,原子核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记录下的吸收曲线就是核磁共振谱(NMR-spectrum)。由于不同分子中原子核的化学环境不同,将会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产生不同的共振谱。记录这种波谱即可判断该原子在分子中所处的位置及相对数目, 用以进行定量分析及分子量的测定,并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

优质答案(3)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强外磁场内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即1H),在特定射频(RF)脉冲作用下弛豫时间不同。 1、人体1H在强外磁场内产生纵向磁矢量和1H进动:1H在绕自身轴旋转的同时,还围绕外磁场方向做锥形运动,称为进动,进动的频率与外磁场场强呈正比。 2、发射特定的RF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向强外磁场内的人体发射特定频率的RF脉冲,1H吸收能量而发生磁共振现象。 3、停止RF脉冲后1H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信号:停止发射RF脉冲后,1H迅速恢复至原有的平衡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弛豫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弛豫时间。纵向磁矢量恢复的时间为纵向弛豫时间,亦称T1弛豫时间;横向磁矢量的衰减和消失时间为横向弛豫时间,亦称T2弛豫时间。 4、采集、处理MR信号并重建为MRI图像:对于反映人体组织结构T1值和T2值的MR信号经采集、编码、计算等一系列复杂处理,即可重建为MRI灰阶图像。 MRI图像上的黑白灰度对比,反映的是组织间弛豫时间的差异。

优质答案(4)

核磁共振检查是在外源磁场中,根据不同的核自旋运动情况受不同的电磁波影响,在成像检查中有一定的表现。由于mri本身不存在明显的放射性,对机体创伤相对较小,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检查。但由于检查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多用于CT及非敏感性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最典型的是颅骨核磁共振。

优质答案(5)

核磁共振主要是利用人体内产生的磁场进行成像。人体内存在很多原子,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氢原子的核内质子进行成像

优质答案(6)

核磁共振简称MR,通常所说的MRI就是MR,是骨骼神经系统的检查,还有脑血管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称MRA。核磁共振技术是利用磁场通过计算机处理对检查部位形状成像,没有电离辐射,对人体没有危害,检查时要注意身上不能携带金属物品,以免对身体造成危害。

优质答案(7)

核磁共振原理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运动的情况不同,它们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数I来表示。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不能自旋的核没有磁矩,能自旋的核有循环的电流,会产生磁场,形成磁矩(μ)。

以上就是医药界全部内容,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小编。

分享:

本文地址://www.styjt.com/zhuanti/2023-05-27/64453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半岛平台官网入口网站下载
7*24小时半岛电子下载入口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
Baidu
map